革命精神今朝看 老区涉县换新颜
——“河北省直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老区行”活动感受
10月22日,记者随同河北省直新闻媒体青年记者团赴邯郸涉县革命老区,感受当地淳朴民风,体验乡村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领悟老区革命精神,并将革命精神发扬到新闻事业当中。
众所周知,涉县是我国的先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圣火的发祥地之一,从这块红土地上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众多知名的元帅、将军,并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巍巍太行,革命精神在这里孕育;悠悠青漳,革命精神在继续传扬……
如今的涉县,发展迅猛,老区的人民,热情一片。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连绵起伏的山脉牵引着我的视线,悠长清澈的漳水净化了我的心尖。闻着椒花香,踏着青石路,推着独轮车,看着优美景,这种感受是我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无法感受和想象的,这里的风景让我流连忘返,淳朴殷切的老区人民亦让我感动数番……
我随团被分派到了井店镇拐里村,同行的还有河北日报的陈玉杰、河北工人报的郑荣玺、燕赵都市报的卢玉辉。到达拐里之前,其“花椒之乡”的美誉就有所耳闻,但还听到,这个村是涉县有名的山沟沟,稍有闭塞,天气较为寒冷。23日,我们带着些许期望和憧憬踏上行程。沿路上崎岖蜿蜒的盘山公路让我心惊胆寒,心里边默念着“阿弥陀佛”,边听着拐里村的王二平书记给我们简要介绍着村里的概况。
到村后我们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个山川秀美,景色怡人好天地。王书记通过自己几年来的努力,已经把这个“花椒之乡”打造成一个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撑舟而行,王书记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大胆设想,和现已开发的各种旅游资源项目,以及被他赋予演艺后的神话故事。坐落葫芦岛,四面葫芦山,湖水月半弯,还有一个‘3’,这个‘3’指的就是通往拐里村的进村公路。王二平当选村委书记后,本已经是发了家的他,又潜下身子为群众搞服务,为家乡谋建设,在他的带动下,拐里村180户人一同建设“花椒市场”,修建公路、扩大市场规模,挖石筑堰修水坝,崩山填海建桥梁,为全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布局谋篇。原先的穷山沟,现已凤凰涅槃向着改革开放的方向腾飞,这,离不开老区人民那种不畏艰辛,勤劳勇敢的革命精神,这里不愧为邓小平、刘伯承等一代伟人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山里我不禁高声歌唱:“漫山遍野椒花香,拐里致富多花样,哎……”
再看老区曾经的革命战士,80岁高龄的杜志老人。他1947年参军,曾在部队历任宣传干事、宣传科科长、团副政委,1978年转业到涉县,历任县文化馆馆长、文教局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城建局局长。如今80岁高龄的他,依然不忘为人民服务的的精神,担任振兴居委会主任的职务。
多年以来,他始终保持着当年入伍当兵的革命精神,省吃俭用、吃苦耐劳,80多岁仍每天义务打扫小区楼道,冬天扫雪、夏天扫灰,为小区绿化跑经费,为群众解难题搞服务,被大家戏称为“一个闲不住的老共产党员”。他还是个音乐发烧友,自己在家还经常上网聊天、阅览网页、观看视频,这种知足、健康的心态,让大家羡慕。见到我们这帮青年记者,老人谆谆教导道:“一定要抓好人生的坐标,博学多闻,多学技术,按时休息,注意身体,每天多学一点,要能吃苦,多锻炼……”
啊,这就是如今的老区涉县,革命的精神在继续传扬,革命的种子在继续播撒,老区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但,永远不会变的是这红色的革命精神,它朴实、它热情、它勤劳、它奋进、它不畏艰辛、它敢于突破敢于坚持,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青年去学习。
层层山峦,掩饰不住我对老区的热爱;绵绵山脉,割舍不断我对太行的留恋……(长城网记者 席亚楠)
长城网记者席亚楠在村民家中体验生活。
记者与老乡一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拐里美景:葫芦岛,葫芦山,月半弯,还有一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