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邯郸9月11日电(李淑英)8月30日,我们驱车个把小时,从涉县城顺清漳河而下,又逆浊漳河而上辗转50多公里来到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涉县合漳乡前交村。
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的村庄静谧而幽静,几声鸟鸣,几声犬吠,似在迎接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憨实而精干的村支书张芦吉闻声迎出门,几句寒暄后,向我们介绍起村里的情况。他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别瞧我们村前就是哗哗流淌的浊漳河,但我们村最大的困难却是吃水难。不过在这几连续建了4座水池后,这一难题才逐渐得到了缓解。”
张芦吉当了23年村干部,近6年才担任村支部书记。他介绍道,前交村处在两山夹一沟的沟谷中,西与山西平顺县东城镇上、下马塔村相邻,南与河南林州市牛岭三大队的河口自然村和卢家拐村隔河相望。全村1270口人,410住户绵延散布在沟两侧的山坡上,居住十分分散。两侧山坡虽然都是郁郁葱葱,但村东山坡常年流有泉水,村西却滴水不见,村前1公里浊漳河奔流而下,然而村里却无地下水。
1996年洪灾前,村民们吃水全靠村东自然流淌的山泉水,尽管每趟往返1公里,下到河沟从坑洼里舀水,再肩挑背驼到家,大伙还可勉强度日。但洪灾后,河沟被山石泥土淤平,这样汛期时泉水吃些流走些,干旱时,村民就只能外出4公里到相邻的张头村买水拉水吃。
“这几年,村里的青壮大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幼妇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所以,解决群众的吃水难就是我们这几年工作的主要目标。”张芦吉感慷地说。
2005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他积极争取县、乡援助。2006年投资8万元疏通了被淤平的河道。2007年投资10万多元在河东分片修建了3个容量各为100多立方的饮水池,把汛期流淌的泉水蓄积起来,供村民常年饮用,并优先为居住在山坡上取水困难的群众安装了自来水。2008年,在村西新建的新民居片又修建了1座饮水池。2010年,在对村西街道硬化时,预埋了自来水管道,以备有充足的水源和经济实力时,再接通供水。今年到明年,计划再在村前修座饮水池,解决村前新建房居民的饮水难题。这样,村里的吃水难题基本上就能解决了。
“村里670亩土地都是靠天收的旱地,群众收入主要来自于到河对岸的河南姚村镇和山西煤矿打工。村集体三年来除修路时卖了碍事的两棵树收入了400元外,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所以,只好每年争取点资金解决一点困难,逐步解决吃水难、行路难等难题,为群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谈起如何做到“无米之炊”,张芦吉憨厚地笑道:“小毛驴当骡子使吧,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今年5月,河南客商郑长贵租用我们村前的2公里浊漳河道发展漂流项目,先免费试运营3年。3年后,看这3年的营运情况再谈相互的收益分成问题。”张芦吉说,前交村虽然占据了三省交界的交通便利,但地处偏远,没有适合发展的项目。不过,近年来,村里的一些群众也从河对面人来人往的红旗渠景区看到赚钱的商机,他们把自家地里的玉米和山上产出的柿子和到一块,做成软柿窝头或玉米窝头,再熬些小米粥、玉米面糊,背锅担碗步行2公里到景区吆喝卖,一天也能挣个百八十元。
前交村简介:
前交村位于涉县西南角,处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距离三省桥不足2公里,紧邻山西省平顺县上、下马塔村,与河南省林州市牛岭三大队的河口自然村、卢家拐两村隔河相望,同时隔河相望的还有红旗渠景区。目前,全村共计1270人口,410户,人口是合漳乡第三大村,拥有耕地670亩,山场万亩。
历史渊源:据前交村碑志记载:前交村始建于明代中期,由张姓立村。清康熙年间,申姓、徐姓人从河南迁来。因张姓排斥徐姓,徐姓便在村东山坡上住下来。后徐姓与张姓相争,张姓逐渐从村里消失,只剩一怀孕妇女远走山西,产下一子。多年后,该张姓男孩又回村发扬张姓家族,再次与徐姓相较,但始终未能从人口上超越。目前,前交村以徐姓最多,有700多人,其次申姓,300多人,张姓只有200多人。
该村立村时,因地处环山幽谷称交峪,也名圈峪,后因在张头村西,改为西交。1982年,涉县为避免村名重复,又改为前交。
抗战时期,据传是八路军一二九师西山医院所在地。村民徐晚成的娘曾是刘伯承三女儿刘雁翎(村里人称刘太娇)的奶娘,刘太行与黎晚成的大哥徐狗成来往较多。
已故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书记,吉林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元存同志,就是该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