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花/文李跃超/摄
在馆陶县,有个只有125户人家,500多口人的小村,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已先后走出了108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博士和硕士,成了远近闻名的“进士村”,也引发了“王桃园现象”的思考。
村子不富,但街道规划井井有条,房屋建设古朴别致。特色文化墙、名家工作室、农村文化游乐园、农耕文化体验室等镶嵌于村间街头。4000余棵桃树装扮村庄,桃花争相绽放,成为花的海洋,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王桃园村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家家户户生活和谐、幸福美满,无一例婚姻破裂。村民们攀比的不是富贵,也非权势,而是孩子的学习和成才,这种对尚学的尊崇和对重教的传承已悄然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
近日,笔者来到这个小村,探究她的奇与美。
满树
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一首唐代诗人吴融的《桃花》让我们犹如置身片片桃园之中,领略到春日桃花的烂漫。如此桃园美景,我们寻踪而达——馆陶县王桃园村。
王桃园村地处馆陶县北部,距县城约30公里,因明朝永乐年间此地桃林一片,花开如海而得名。全村有125户人家,500余人,整个村庄仅占地150余亩。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先后走出了108名大学生,家家户户的孩子们个个儿像芬芳的桃花一样在全国各地“落英缤纷”,放飞梦想。如今,王桃园村桃林美景与学子美名兼具,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进士村”和“桃花源”。
桃园之美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此写道:“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用这样美丽的诗句来形容王桃园村的美丽是妙处、巧处都有了,妙就妙在皆是桃林之美,巧就巧在同有神秘之处。
王桃园村的桃园之美是自然之赋,4000余棵桃树争相媲美,粉红、深红花瓣,纯白单瓣等各种娇艳的桃花恣意绽放,到处弥漫着桃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笔直平坦的街道疏通了整个村庄的筋络,路侧偶尔散落些许缤纷的落英,缓缓舒展开整个村庄的浪漫与闲逸。
王桃园村的神秘之处是人文之和,淳朴的民风与恬淡的家风相结合,重教的传统与思想的解放相融合,使该村形成了独特的村风。目前,该村以民俗民风、爱学善学为理念基础,正在打造宜教、宜游的青少年教育体验游览基地,让我们沿着入村的步伐,去预览一下王桃园村的容颜。
书画文化墙:进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书卷气十足的墙壁书画长廊,其由百名书画名家走进“进士村”在墙壁上现场书画创作而成,随着步伐的迈进,内容涵盖古代近代国学劝学、治学典故的名篇名句犹如一本立体书卷依次展开,可让游客在信步间感悟国学经典,领悟艺术魅力,以其为基础举办的进士村书画艺术节也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芾笠书画工作室:其坐落在村庄中部,是该村走出的国内著名青年书画艺术家芾笠的创作交流工作室,整个工作室书画艺术气息浓厚,创新创意元素多元,其旨在依托王桃园村浓厚的尚学村风,培养及普及孩子们的书画教育,吸引知名艺术家到此采风创作,并每年承办一届全国名家桃园墙壁书画艺术节。
麦场文化游乐园:您是否时常忆起儿时盛夏金黄色丰收的喜悦,常回想儿时追逐、疯跑、嬉闹后在麦堆上酣畅的睡梦,常记得儿时夏夜麦场里各种清脆的虫
鸣?王桃园村的麦场文化游乐园可以完全将我们的回忆复活。这里的麦场上麦垛、花柴垛和棒秸垛等错落有致,高低方圆正皆有,可供游人攀爬、钻藏游乐,寻味儿时捉迷藏的乐趣;还有深浅大小不一,相互内外连接的窑洞,既能让游人感受到原生态的窑洞风情,也可进行小地道战游戏互动,整个游乐园内还有滑坡,滑草或滑土乐园,游人更可让孩子们体验烧陶绘陶的乐趣。
土房子故事坊:五六十年代老屋的砖砖瓦瓦稍一触碰,都会有故事剥落,历史的沧桑、故事的经典、物件的老式都有一种有力的话语能力,那时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人们的一种教育。油灯、大碗茶、土炕、纺纱织布场景、农家饭如蒸馒头、窝头、咸菜系列、炒面茶、面糊饼、榆钱馒、蒸豆角、红署饭旧时艰苦餐等都年代感强烈,能让人在体验中收获一种感悟。
农耕文化体验:牛拉犁、驴拉磨、豆腐坊、馒头坊、祭祖扎花、喜宴十八蒸等等这些儿时经常听长辈们挂在嘴边的老传统,都会在此一应俱全,垄沟玩水浇地、枯井辘辘摇人、割麦子、烧麦穗、拾棉花、掰棒子、菜园采摘等传统劳作,都可在此亲身感受。农田间还配置了穿梭通道,游人可乘驴拉车亦可骑马畅游其间,真正融观光性、娱乐性、休闲性、科普性与体验性为一体。游人可定期带孩子来这里体验农耕文化,学习农耕文化、体验劳动快乐,既让孩子们真正领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也能教育他们“认识粮食、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可充分锻炼孩子的体质和意志。
农村庙堂文化: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是千古美谈,也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王桃园的农村庙堂文化展将对老子、孔子、孟子以及文曲星等文化进行全面立体展示,可以让游人沐浴古典文化,体验崇礼尚贤之感,感受恭敬礼仪之尊。
桃园之魂
王桃园的美是浑厚的,无论是优秀学子的辈出,还是传统农家文化的浓郁,这个村子里的一角一落、村民们操着口音的方言,都透露着一种风骨。这种美有一种深广的容纳,有一种厚重的底蕴,那么王桃园的美之魂是什么呢?村风和中有厉,家风宽中蕴严正是其美之本源,美之魂魄。
村风:和厉兼具
从村貌来看,王桃园村在整体构建上村中路网、房舍墙院、种养住娱等全部都规划齐整、布局合理、功能科学,将成为适合小团体和家庭进行休闲、教育的旅游好去处。从内核来看,王桃园村求学风气浓厚,重教传统优良。家家户户比的不是谁家有钱,谁家房子盖的好,而是看谁家出的大学生多。村民们都以自己孩子考上大学为荣,大家坐在一起话里话外都是交流培养孩子的经验和方法,甚至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外界的教育动态。尚学重教,和中有厉的村风渗透在每个村民的生活点滴里。村民劳作忙碌、生活和谐,但谁家孩子又考上大学了是全村的大喜事,自家孩子需要更努力是生活的准绳。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王桃园村走出了第一批大学生后,每年村里便是佳音不断,其中单单在1980年这一年在一个胡同里就考走了3名大学生,这件喜讯让全村轰动、欢喜,村民们就像过大年似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庆祝了好一阵。如今这108位大学生中在读的有10人,毕业后的大学生们都在全国各地以及本县各乡镇及县直部门岗位上,为祖国发展,为家乡发展贡献着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传统的继承是坚定的,一代一代考出去的大学生对王桃园村的孩子们
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正是这些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这些成功的“先行者”们让王桃园的孩子们愈发有学习热情,有学习动力,“村中的那个大红的光荣榜上一定要加上我自己的名字,发扬我们村的好传统,为父母增光!”是村中每个在读孩子心中的默语。
村民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只是想让孩子争口气,好好读书,走出农村,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崛起,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凸显,王桃园的村民们更加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无形中村民之间为孩子的学习和成才进行“攀比”已形成风气,并悄然融入村民的生活中。王桃园联合小学校长张瑞晨说,正是这种相互“攀比”与竞争所形成的动力和风气,推动了王桃园村尊师重教尚学村风的形成和巩固。
家风:宽严融合
家风即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对于孩子来说,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也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王桃园村的家风宽松和谐,温馨舒适,宽严融合,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村民们虽然以务农为主,但大家都思想觉悟高,都崇尚知识,家庭充满了学习氛围。
王付斌,南京陆军学院毕业;王付岩,北京装甲兵学院毕业,两人之父王振峰以务农为主,为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外出务工毅然倾力付出。王振峰的教育观是:我这一辈儿苦点累点没什么,孩子有本事有能力能考上,是我的光荣。
王继东,河北北方学院毕业;王军,承德医学院毕业,两人之父王付庆为了供一儿一女上大学,本不算富裕的家庭依然倾其所有,全力支持。王付庆的教育观是:不为出人头地,只为孩子更好的生存。
王海龙,吉林电力大学毕业,今年又考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生,其父王彦贵,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已先后供出了三个大学生。王彦贵的教育观是:科技带来实惠,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王桃园村的家庭,无一例婚姻破裂,每个家庭都是和睦、幸福。家长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日趋增多。“读书不是为了做官,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能让孩子们与时俱进,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村民们这种淳朴的教育观和知识观是其家风中的定力因素。
桃园之香
1977年,王付华被邯郸卫校录取;1978年,温广成被邯郸工业学校录取;
······
2010年,温华杰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被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录取;
·······
2013年,王达被河北师范大学录取;2013年,王晓宇被郑州大学录取。
这是一个个从王桃园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如今他们的身影虽然在村内少见,但是他们的名字却早已被写在村里大红的光荣榜上,被铭记在村民们的心中,是他们各自父母心中最大的骄傲,也是村里学龄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王桃园村能被冠名之“进士村”,自有其“过人”之处。偌大的一个村子里,几乎20%的人都是大学生,村里主墙上红底黑字的光荣榜上清楚地记录着本村36年来考上大学孩子们的名字,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中专生皆有,108名大学生用响亮的名字书写着这个村子的奇迹,彰显着这个村子的能量,昭示着这个村子对知识的尊崇。其实,王桃园村最根本最核心的“香”就是书香,尊师重教的传统让书香在这个村子里散发的愈发浓郁和迷人。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基地,是书香的源地,那么王桃园村孩子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有何独特之处能让书香散发的如此耐人寻味呢?王桃园联校、魏僧寨中学和馆陶县第一中学分别是该村孩子们小学、初中、高中时期主要就读的学校,其管理模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是造就这些孩子们成才的重要因素。
据该县教育局对王桃园村青少年各层次在校学生所做的数据统计显示,该村全村人口53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直观的入学率数字清楚地证明了王桃园村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和该村尚学的良好村风。孩子们顺利地走进了学校大门,那么他们是如何在知识殿堂的台阶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
的呢?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学校是最丰富的宝库,教书育人是很伟大的职业。现在,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落实,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馆陶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拨付专款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建设了一大批农村标准化学校,学校内的实验室、图书室和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在当地群众眼里,“最大的工程是教育,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在学校硬件设备改善的同时,该县还确立了“抓管理、提质量”有力措施,引进衡水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并迅速在各中小学校纵深推进,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师资素质、课堂教学水平等都有很大提升,教学成绩也大幅提高,为农村孩子们能上学、上好学、爱上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早已超出单纯一种职业所培树的社会价值,其作用“对象”是人,育人是发展一切的最原始能源。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教师们都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份神圣的责任,在教育岗位上尽心尽责,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单单在王桃园小学里就有王长祥、高桂荣等好几位优秀老教师,他们多已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多年,当问到他们怎么能教出那么多大学生时,听到的只是他们朴实谦逊的一句话:“是孩子们学习踏实,肯学,咱们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师德高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师法高超。这几所学校的教师们在传道解惑过程中,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是一味“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以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创新和灵活的方式,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有的教师还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游戏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和学生分享有趣、奇妙的知识,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创新性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