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入校卡住房上复旦妙解青年教师住房难
复旦一青年教师带小孩在尚景园小区内玩耍,背后是复旦第一期整体租赁的9栋公租房中的一栋。刘畅摄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教委、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多方协调,创新形成“学校整体租赁、教师申请租住、政府学校补贴”的高校人才住房保障机制。 “2011年我和女朋友筹备结婚,她的家人看到我住在单身宿舍,皱起了眉头,三番五次要我买房,我当时哪有这个能力呀!”讲起3年前的窘境,复旦大学青年教师黎春仁现在还记忆犹新。面对上海日益高涨的房价,像黎春仁这样的青年教师只能望“房”兴叹。 眼下,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收入不高,他们的住房成了让很多高校领导头疼的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青年教师住房存在困难,要主动协调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因地制宜,努力加以解决”。 如何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复旦大学充分利用上海市保障房政策,通过整体租赁建公租房社区,巧妙地解决了青年教师住房难题。 优秀人才入校卡在住房上 从2002年开始,复旦通过改造筒子楼及购买、租借等多种途径,筹措了一部分集体宿舍和少量的成套教师公寓,租赁给年轻的教职员工,与此同时,通过住房货币化补贴给予青年教职工经济支持。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 “但是,近年来新教师和引进人才普遍学历高、年龄大,大部分教师进校时就已成家,而学校的房源却非常紧张。”复旦大学总务处住房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涵超说。同时,由于近处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在学校公寓过渡几年后,有些青年教师仍然买不起房,增加了教师公寓周转的难度。 住房难让很多优秀人才望而生畏,成为学校发展的新阻碍。“有时候我们要引进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前期各种工作都已经沟通好了,但最后还是卡在住房上了。”2011年年底,复旦大学在全校开展“深入基层大走访大调研”,在调研中很多院系负责人跟学校反映,住房问题成为学校引进优秀人才的阻碍。 一方面年轻人才“无房可住”,另一方面却面临有房难分的现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上海市于2011年年底推出的首批两个市统筹公租房项目申请日期一再延长,各区受理公租房申请总量仅约2000户,相对5100套供应房源而言,实际签约率更低。新建成的公租房如何分配成为上海市政府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地段不好,出门缺乏直接的公交工具,商业配套不足,购物和生活上有困难。同时,门槛太严、租金过高,导致公租房出现了‘热建不热租’、‘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杰说。 |
关键词:复旦,教师,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