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9月17日讯(记者 张谢雅)今天上午,邯郸市政府新闻办就“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召开新闻发布会。邯郸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志霞,就邯郸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权威发布,邯郸市乡村振兴局社会扶贫处处长王晓明,他将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实录如下:
邯郸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潘富金:
记者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
今天我们邀请到邯郸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志霞同志,就邯郸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权威发布。我们还邀请到邯郸市乡村振兴局社会扶贫处处长王晓明同志,他将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梁局长做介绍。
邯郸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志霞:
主持人好,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
非常感谢新闻媒体朋友们多年来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衷心感谢市委宣传部给我们提供了向社会汇报的平台。“十三五”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涉及魏县、大名县漳河河堤及行洪区内8个乡镇、44个村庄,搬迁总人口52669人(占全省总搬迁任务的六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38人,同步搬迁45731人,规划建设10个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或项目。经过5年来的合力攻坚,实现了所有易地搬迁人口全部安置和安置区建档立卡人口稳定脱贫。目前,我市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及拆旧复垦、安置区基本单元设置、产权证办理等工作,产业就业等工作持续推进。
其次,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情况。为实现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围绕产业发展、就业扶持、社区管理、安置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产业发展方面,深入开展“两区同建”,通过项目资金安排倾斜,提升新建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项目),推动安置区大力发展扶贫微工厂、密植梨、香菇、养殖等配套产业,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同时,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共建成配套产业园区15个。
就业扶持方面,积极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行动,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定向推送招聘岗位信息,开发社区公益岗位等措施,保障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开展劳动力就业精准对接、根据搬迁劳动力自身实际和企业用工需求,实施贫困人口就业培训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掌握1-2项实用技能。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搬迁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社区管理方面,全市新建的10个集中安置区共设置11个社区,各社区“两委”组织均已建立并正常开展工作。社区办公用房、居民活动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居民正常服务需求,社区功能不断加强和完善。
安置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体系建设方面,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安置区路、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正常,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体系完善,可充分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防返贫致贫监测方面,大名县构筑了两中心(防贫中心、救助中心)、两基金(产业扶持基金、防贫救助基金会)防贫体系,魏县进一步拓宽精准防贫保险范围,在因病、因学、因灾防贫基础上,将因产业、因就业纳入防贫保险保障范围,实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完善了精准防贫体系。目前,搬迁人口中纳入防贫监测的人口已全部落实帮扶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凝心聚力、实干担当,不断探索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管理服务机制,持续加大产业、就业扶持力度,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切实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成果,以更加饱满的干事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邯郸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潘富金:
感谢梁局长的权威发布。
下面请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就邯郸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关问题进行提问。请提问的记者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媒体。
记者:在有效解决易地搬迁人口就近发展产业、实现就业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方式方法?
邯郸市乡村振兴局社会扶贫处处长王晓明:
我市依托易地搬迁社区及周边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两区同建” 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易地搬迁贫困人口的稳定就业。一是科学选址。魏县在项目设计初,本着就近便利的原则,将安置社区选定在距离各迁出村平均不超过2公里的地方,使搬迁对象在入住新社区的同时,又保留了原有的生产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生活磨合过渡期。大名县指导搬迁群众种植大蒜、花生、山药等经济农作物,近两年来大蒜行情较好,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二是建设扶贫微工厂。大名扶贫微工厂新增产业就业岗位800多个,可保证800多个家庭2500余人增收。魏县扶贫微工厂已带动搬迁群众4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年均增收1.8万元以上。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发展农业园区。通过实施养殖园区、种植园区和工业等园区建设,为搬迁群众增加就业机会,新增产业就业收入人数6701人,实现人均增收4000余元。四是开展乡村旅游。魏县搬迁社区周边万亩桃园,每年4月份举办桃花节,其中今年桃花节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整体形象,增加了居民收入。五是拓展务工就业。通过土地流转,解放劳动力外出务工,每人每年可增加务工收入3万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使企业优先聘用搬迁群众,许多群众通过就近在县经济开发区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六是设置公益岗位。对半劳动力安排村内保洁、防疫值班、护林员、绿化等等公益岗位,增加其工资性收入,年人均收入约5000元。同时,对个别劳动力不足的户,及时纳入了防贫对象,实行政策兜底。通过各类产业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当地村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直接吸纳了易地搬迁劳动力进入扶贫微工厂、扶贫产业园区务工就业,带动了搬迁劳动力依托扶贫产业项目发展产业,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生活方式转变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就近发展产业、实现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
记者:在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社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方法?
邯郸市乡村振兴局社会扶贫处处长王晓明:
本着“机构管用、关系理顺、运转有效”的原则,根据各社区搬迁人口的实际情况,实行“统分结合、管理闭合、人员整合”的安置社区“三合”治理模式。统分结合,“统”即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实行对小区居民统一管理和服务;“分”即保留原搬迁村村委会,对各村村民实行分村治理。保留原搬迁村党支部,党员组织关系不变,日常教育管理、开展组织活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换届选举等仍在原村党支部进行。管理闭合,就是构建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综合服务站、楼长“七位一体”治理体系,实行总网格长、网格长、楼长、单元长“四级网格化管理”,形成覆盖社区各层面、各环节的管理闭合圈。人员整合,就是大力推进“交叉任职”,实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一人兼”,鼓励党总支成员兼任居委会成员。提倡各村“两委”成员通过民主程序担任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成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或其他“两委”成员兼任。综合服务站负责人由乡镇干部兼任。总网格长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各网格长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楼长、单元长由各村“两委”干部兼任,不足的从党员代表、居(村)民代表中产生。
记者:在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面,我们制订出台了哪些政策制度?
邯郸市乡村振兴局社会扶贫处处长王晓明:
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我市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实现巩固拓展易地扶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结合《邯郸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际,制定了《邯郸市2021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重点从加大就业帮扶、着力发展产业、健全基层组织、产权登记办理、完善配套措施、坚持分类施策等七个方面细化实化了国家层面的后续扶持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乡村振兴局等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健全防贫机制等专项政策,不断完善政策举措,确保政策体系稳步衔接。可以说目前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