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回顾 打造网络强国任重道远
中国今日迎来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域名总数达1800多万,网站数量300多万,网民达6.18亿,手机网民达5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然而,要成为真正的网络强国,中国还任重道远。20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中间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的节点性事件呢?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难点是什么呢? 1994年——中国互联网从羊肠小道中艰难走出 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至此,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正式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艰难走出来的。”曾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的胡启恒院士这样评价中国互联网的诞生。 尽管只有64K的速度,和拨号上网相差无几,但拥有国际专线的事实仍让首次“触网”的人们欣喜异常:“国际专线是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洛杉矶,然后通过电缆连到斯坦福大学的SLAC计算中心。争取到这个专线太不容易了,足足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一个月后,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的根服务器也“搬”回中国,结束了顶级域名服务器由国外代管的历史。对域名这一中国互联网最基础的设施而言,无疑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而此前由于种种原因,自1990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教授钱天白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申请CN域名以来,这一代表中国互联网身份标识的服务器一直放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 几番周折,中国互联网终于蹒跚起步,尽管这样的技术在当时仍不是人人所能够享受的。 1995年——互联网服务首次商用“冲浪”开始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由此,互联网服务首次开始商业应用,民间的拨号BBS同时兴起。 当时在BBS上,要用“Modem+电话线”实现联网,快速收信,然后迅速挂掉,让别的网友拨进去,因为线路有限,而且很多用户得拨长途。那时,雷军在北京架了西点,求伯君在珠海架了西线,马化腾架了自己的Ponysoft……专业人员在网上交流着各种技术问题,而更多的人则渴望在网上沟通和展现自我,逐渐地,聊天室和个人主页也开始应运而生。 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开通,家庭用户只要有电脑、Modem、电话线,就可以上互联网“冲浪”。“互联网”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力度闯进了中国普通人的视野和生活,这一年,刚刚“触网”的广州青年杨震霆撰写的《完全上网手册》,成为那个年代互联网发展的“划时代标志”。 1996年——中国互联网进入空前活跃期 1996年以后,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1996年,瀛海威公司在北京中关村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纪念日。几乎在同一时间,33岁的女子张树新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挂在中科院之下,是当时国内惟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同样在1996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归来的张朝阳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搜狐网。1996年,汪延加盟王志东的四通利方公司,开始四通利方srsnet网站建设——新浪网的前身。第二年,26岁的丁磊在广州创立了网易公司,员工3人,办公面积8平方米。此时,马化腾开始折腾他的OICQ——QQ的前身。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此时,在大洋彼岸,美国已经开始将互联网经济演绎的出神入化。1995年8月9日网景(Netscape)在美国纳斯达克公开募股(IPO),创造了股价飚升的神话,带动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互联网产业。中国的互联网也随着全球潮流,开始有很多热钱涌入。
|
关键词:中国,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