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磁州窑:传承与变革的碰撞
柔软的变革 峰峰矿区内有一个知名的“磁州会馆”,会馆的餐厅有一道著名的菜叫“三下锅”,又名“窑工饭”。不少当地人已然讲不清“三下锅”的由来,但他们却清楚“窑工饭”的含义:瓷器最后一道工序是进窑烧制,这也是整个瓷器能否成型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成败的关键取决于窑工的水准和责任心。为此,窑主总是在烧窑前盛情款待窑工,让其心情舒畅,宴席上一定要有一道由肉、丸子、白菜放在一起炖的菜,这就是“三下锅”,俗称“窑工饭”。 如今,当年的煤炭窑已经被电窑取代,温度更易控制,成品率更高。机械设备取代了口口相传的师徒传承,经验被更精确的电子产品所取代,传承千年的瓷器制作已经被科技强势介入。对此,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磁州窑艺术家任双合说:“磁州窑要想发展,必须创新。”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磁州窑的发展也在悄悄契合着每一个时间段的审美诉求。但如何做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任双合说:“要先走进历史,研究传统,并最终从中走出来。” 随着各地陶瓷制作工艺的交流、融合,以及原材料的丰富,现在磁州窑产品除了传统的白底黑花、红绿彩等装饰元素外,还产生了很多新的色调,包括红瓷、绿瓷,彩瓷,上釉过程中在传统的釉下彩工艺中增添了釉上彩,以及花釉、无光釉等,在器型上不仅对其他窑口的经典器型进行了借鉴,还开发出磁州窑的瓷板画、地砖等装饰产品。 2011年10月,邯郸市磁县县委、县政府和台湾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依托法蓝瓷的制瓷工艺,用景德镇的高岭土为胎土,以磁州窑独特的白底黑花为装饰,在设计上注重流行元素的融入,瓷质细腻、釉色洁净,极具现代感,被称为新概念下的磁州窑文化创意产品——“磁州窑法兰瓷”,可以说是另辟了一条磁州窑的变革之路。 “目前所有关于磁州窑的创新还处在尝试、摸索阶段,最终是否成功还要等待市场来检验。”中国磁州窑研究会的岳福生认为,磁州窑最终的发展模式还应该是家族式、作坊式,小产量、小运转,这样才能节约成本,保留特色。 其实,所有的变革、创新都要经过市场的认可和时间的检验。任双合说:“对传承千年的磁州窑进行任何一处细节的改变,都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简单地讲,陶瓷艺人要吃饭,他花心血做出的不管是实用器还是赏器,都是产品,要形成交易,才能达到其凭借磁州窑制作手艺谋生的目的。因此,磁州窑的发展将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使变革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柔软的。
|
关键词:传承,磁州窑,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