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磁州窑:传承与变革的碰撞
坚硬的传统 在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70岁的馆长刘立忠笑眯眯地从设计室出来,擦了擦手上的胎泥,随手抻过一把椅子,坐在院里语速很快地讲起了磁州窑的前世今生。 刘立忠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老人笑着说:“现在人们对磁州窑越来越重视,我们已经不为生计发愁了。要知道,以前为了吃饱肚子,没少做假古董。” 刘立忠老人从事磁州窑的制作和研究已有40余年的历史。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及几个叔叔,都以陶瓷业为生,到他这辈已是第四代。出于对磁州窑的热爱与执著,他潜心研究,逐渐恢复了磁州窑失传已久的二十多种制瓷技法和装饰方法,如:凸线纹、珍珠地等。其仿古品达到了乱真的地步,而这也就是他所讲的“假古董”。 “磁州窑最终还是回归到传统的符号中,”刘立忠表示:“我现在做的就是挖掘出最优秀的磁州窑符号,这不仅是传承人应该做的,也是磁州窑发展的根本。”刘立忠曾有过一段对磁州窑改变器型的尝试,一系列的创新之后,又回归了传统。因为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器型与色彩,已经证明了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造型怪异的瓷器,终究还是小众的,刘立忠对此的最终评价是:这只是一阵风。 如今,刘立忠正在将磁州窑打造成高端艺术品,据说,他的一件作品已经达到2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 可以说,作为磁州窑资深的大师,刘立忠所谈到的回归传统,确实是磁州窑得以传承下去的根本。尽管当今的磁州窑从业者们也都在尝试创新、摸索发展之路,但无论多么新颖的立意或独特的构思,都要有磁州窑最传统的原材料、生产和制作工艺作为支撑,做到传承有序、发展有据。 这就是传统的力量,历经千年积淀而愈发坚硬。
|
关键词:传承,磁州窑,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