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磁州窑:传承与变革的碰撞
磁州窑艺人正在制作荷口瓶。 磁州窑典型的“馒头窑”。 刘立忠在制作瓷器。 2014年3月25日,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的磁州窑历代瓷器展示博物馆,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老照片悬挂在馆内。照片拍摄地是峰峰矿区彭城镇,也是磁州窑的主要烧制地。略显沧桑的黑白照片上,一个个烧制瓷器的“馒头窑”错落相连,难望其际,那是当年彭城镇万窑齐烧的壮观景象,也是磁州窑繁荣的见证。照片下方,是正在制作瓷器的工匠,拉坯、剔、刻、画……手艺与技法依旧,器型与色彩仍然。磁州窑的传统符号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而流失,磁州窑这个兴盛于宋代的北方最大民窑在千年历史的目光中仍旧窑火不熄。 1977年出生的李光,在邯郸峰峰新市区开了家门店,叫“彩瓷坊”。他毕业于邯郸市陶瓷技校,跟瓷器打交道已经18年了。 走进李光的瓷器店,货架上满满的红色瓷器,偶尔几只传统的磁州窑“梅瓶”也被淹没在一片“中国红”之中。“我是用传统的磁州窑工艺,做出了这些红瓷。”李光说,他从1998年开始试烧红瓷,2008年终于成功。那时,他背着自己的红瓷到瓷器店要求代卖,结果遭到店主质疑:你这不是磁州窑,磁州窑没有这个颜色。为此,很少有店主愿意摆他的货,李光一度质疑自己的创新是不是压根儿就是一条歧路。 “这两年生意好了,很多人开始认可我这种红色的磁州窑产品了。”李光这个小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且很多制瓷工艺师也开始制作红瓷。 或许是对传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的审美疲劳,或许是对耀眼的中国红吉祥寓意的企盼,磁州窑一些原始的符号正在和现代审美产生纠结,是要传统还是要变革,这两者的强烈碰撞从一个侧面勾勒出走过千年的磁州窑当今的生存状态。
|
关键词:传承,磁州窑,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