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在曲周指导农业生产时,谋划推动了农村“科技小院”建设,把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中国农大每年都会派专业硕士研究生入驻科技小院,一方面做农业调查,了解本村农业条件和种植习惯;一方面宣传科技知识,解决农民疑难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小院这个平台,让学生更加亲近农民,使农民掌握更多农业知识、成为专家。”李晓林告诉记者。
据了解,科技小院的服务目标是零时差、零费用、零距离、零门槛,即紧跟农作物生长季节,为农民实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中不收取一分钱费用,不增加农民负担;面对面解决各种农业生产技术问题,让农民不用跑腿;技术要通俗易懂,让每个农民都能掌握。
李晓林说,科技小院要真正服务好农民,首先要拜农民为师。他解释道,农业高校学生包括老师,专业划分很细,研究的很“专”,但不“广”,许多专业以外的农业知识,往往并不十分了解。“比如我是搞植物营养专业的,病虫害防治并不在专业内,但是到村里,群众会认为你是农业教授,你应该什么都懂,所以会问你各种问题,逼着你要再学习,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学。”
“而农民因为常年在农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他们的经验涵盖农作物生长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农民才是真正的‘全才’。”李晓林说。因此,他强调,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要俯下身子向农民学习,与农民交朋友,适应农村生活,感受农民的淳朴善良美德,把自己锻造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优秀农业人才。
李晓林表示,另一方面要解决“为谁研究”的问题,科技小院的出发点始终是对农业、农民、农村有益,“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直接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努力使农民成为农业专家。”他告诉记者,这样一来,也提高了农业技术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缩短了研究成果到田间地头的距离,使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更具实用价值。
“从曲周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建立,至今已经10年了,实践表明,科技小院创新了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和地方政府间合作不断加强,校地友谊不断加深。”李晓林说。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已在曲周县建立8个科技小院,开展了从传统粮食作物研究到瓜果蔬菜种植服务等多项工作,有效促进了曲周县小麦、玉米、西瓜、苹果、葡萄等多种农业产业综合发展。
据了解,“科技小院”这一模式已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全国已有近30家院校在各地农村建立了上百个科技小院,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