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省级认定!!!邯郸市仅此一家!!!
长城网邯郸讯(记者霍文龙 通讯员宋会娱 门宏伟)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构筑城乡整合发展新格局,丛台区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建成科技要素集聚高地、文化引领示范带动高地、绿色健康食品供给高地、休闲养生幸福需求保障高地,成为冀中南地区都市农业先进技术集成、示范、辐射带动的样板和园村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旗舰。6月26日,丛台区农业科技园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给予100万元财政科技经费补助,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同等条件下优先向园区倾斜。2019年全市仅此一家园区通过省级认定。
坚持以高位规划为引领,谋定而后动
丛台区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确定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的规划布局,制定了《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同时抽调区农业农村局和园区所在乡镇业务人员成立园区管委会,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丛台区西北部南水北调渠以西区域的21个村、总面积3.9万亩。丛台区以丛台紫山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按照“一心一带四区”的格局进行总体布局。“一心”即综合服务与行政管理中心,“一带”即创新联动发展轴带,“四区”即创业孵化与文化提升引领区、三产融合与农业科技体验区、高标准都市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区、农旅休闲景观拓展区。示范区,以转化应用核心区技术成果、创新模式、创新机制为目标,推广示范应用核心区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新的发展理念,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最先进的农业管理手段、最具活力的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优质、高效、融合、生态、安全的发展,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应用的样板,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性。辐射区,将辐射带动邯郸市6区12个县(市)和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以及山东、山西、河南的毗邻地区。丛台区主要通过核心区和示范区的技术辐射、信息辐射、物流辐射、产业辐射带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主要载体。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竞争力
丛台区通过加强专家团队业务指导、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研究、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等方式,提高科技兴企氛围,提升竞争力。
加强专家团队业务指导。丛台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南省谷子研究所、河北省农科院、河北工程大学等8家科研机构合作,定期组建专家团队对园区发展进行科技把脉,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2014以来,累计引进和繁育新品种35个、推广科技成果28项、推广应用新技术22项、研发创新成果2项。其中,冀谷19和豫谷18成为园区主导优质丰产谷子品种,亩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300余斤,且品质上成,园区已成为国家谷子改良中心和省谷子研究所的成果转化基地和加工技术岗位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与河北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北省林业学科研究院、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成6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截至目前,园区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农业科技小巨人3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
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到乡村和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特派员遴选的“双向选择”机制,确保科技特派员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力量。目前已选派2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创新服务。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高质量发展
丛台区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以一产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集聚和技术渗透,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餐饮、休闲等三产服务业有机整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赵都优质杂粮产业。园区以“紫山谷子”为代表的杂粮种植面积总面积约1.1万余亩,年产量680万斤,“黄梁梦”小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黄粱美梦米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产品供销模式,与美食林、阳光、北国、华润等连锁集团合作推广国内市场,与香港益寿堂集团合作开辟海外市场,目前已销往20余个大中城市,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河北瑞禾庄园酒业有限公司,以古法酿造为基础,挖掘出国内唯一的纯粟酿酒工艺,酿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小米酒,年产量单班800吨(三班2000吨),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曾被作为国务院新闻办外事特选礼品酒。目前公司正在建设年产1万吨的小米营养液饮品生产线,计划明年谷物丰收之际投放市场。蜜源特色果蔬产业。以甘丹冬枣专业合作社、圣沛源种植、和顺农业开发、北湖休闲科技等为产业龙头,培育甘丹冬枣3000余亩、墨缘葡萄种植200多亩、滏阳红仙桃200多亩、辽系核桃种植4000多亩、林下油用牡丹200亩、精品蔬菜园100亩,逐步形成紫山风景区的“花海绿廊”。甘丹冬枣合作社,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实现“互联网+农业”的深度融合,采摘和网上每年销售冬枣300万斤,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和顺农场,以纯有机肥培育的林木良种滏阳红仙桃,新增当地农民就业3500人,吸纳贫困户、残疾人就业20户、55人,当地农民年均收入达到2.2万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市文化休闲农业。园区大力培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以生态采摘、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打造了周高黄成语小镇、前郭庄本草养生小镇、薛庄三清山桃李亲子文化小镇、北湖休闲谷、倚龙漫城、仁杰农场、古石龙桑葚园等12个生态农业旅游项目,2018年园区游客数量达到3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年产值2.9亿元。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优化服务力
丛台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多形式、多渠道为园区建设提供支持。
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将园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投资预算。同时,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投入产出机制,综合运用投资、税收、贴息、补贴等各种途径,为园区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整合各类资金2.8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0亿元以上。
金融资源支持。把园区作为科技与金融合作的实验区,全面加快“政银企户保”提质扩面,在“助保贷”“农信贷”“科技贷”等金融产品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政融保”“政银保”等金融支农改革,大力实施“农业保险全覆盖”工程,让金融保险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人才支持。打造园区“智库”,鼓励高校与企业通过合作培养、订单式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全力引进“候鸟博士”和“候鸟人才”,吸引科技人才、学者、研究者到园区“落项目、做研究、促交流”。持续推进“星创天地”建设,为回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企业家提供支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本土秀才”。
基础设施支持。加快水利设施、农田路网、农田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累计建设小型塘坝43座、水库1座、饮水工程25处、机井45眼,铺设10千伏电力线路6条,建成园区道路3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