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出成长空间 家长不要“硬闯”孩子的朋友圈
导语:在社交网络上,父母除了网民的身份,更多地还是扮演家长的角色。除了和同龄人的互动之外,他们很多时间用来“窥探”自己的子女。此外,90后、95后和60后、70后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为这场虚拟空间的战争升级再添了一把火。于是,有人柔和应对,设置分组:让父母对那些“不该看的”眼不见为净;或者,干脆心一横,直接留下一条横线屏蔽了之。 在朋友圈里拉黑父母放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父母希望通过微信了解掌握孩子的动态。比如,当孩子更新状态时,父母随时随地点赞、评论,甚至不停地唠叨和过多的询问、质疑。“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做法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无可厚非。然而子女却在微信朋友圈中屏蔽最熟悉的父母,不难看出,许多子女对家长有抵触和防范心理,这说明双方之间存在一道代沟。 腾讯科技开展的一项“95后社交”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出现在自己的社交工具中,59.64%的95后会选择屏蔽家长来保护自己的独立空间。殊不知,孩子们特别是青春期以后,都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人生的走向和轨迹不是大人们所能左右得了的。父母越是强硬进入孩子朋友圈中进行“监视”,孩子越是屏蔽父母,常此以往,孩子与父母之间极有可能逐渐产生隔膜,最终导致矛盾大爆发。 家长硬闯孩子的社交圈不明智 应给予孩子一定宽容度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现在还小,要是没有有效的监管,他们的路走歪了怎么办,他们学坏了怎么办,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了怎么办?教育孩子、引导他们走向人生的正确轨道,这是家长的责任与义务。而在社交媒体的管理上,应给予孩子一定宽容度,请不要硬闯孩子的朋友圈。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是他们之间有自己的语言、有共同的话题,家长硬要闯入孩子的社交圈并不明智。 其实,网络时代,虽然沟通的方式变多了。但实际上,亲子之间最缺乏的还是当面沟通。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必须摒弃“专制独裁”的做法,以开放的思维,把孩子当成朋友,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与沟通,充分尊重他们的合理意愿,尽量从宏观上教育引导,少些微观限制,让他们多些“我的成长我做主”,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相信绝大多数孩子就能接受父母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出现。让孩子们自由地飞翔吧,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过度关心让孩子对父母上了“锁” 让很多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是:在社交网络上,父母除了网民的身份,更多地还是扮演家长的角色。他们除了和同龄人的互动之外,很多时间都在“窥探”自己的子女。然而很多时候自己或吐槽或消遣地更新状态,其实只是“刷一下存在感”,或者“牺牲自己娱乐大家”可一旦家长看到总会“小题大做”,就像在做“阅读理解”一样,跟在后面长篇大论地评论完,往往还会立刻电话轰炸。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朋友圈非但难以拉近亲子的距离,反而成了引发自己和家长矛盾的“火药桶”。对此,有人柔和应对,设置分组:只让父母对那些“不该看的”眼不见为净;或者,干脆心一横,直接留下一条横线屏蔽了之。 朋友圈遭子女封杀,父母需要反思 关心孩子也要把握好度 有道是,儿大不由娘。做父母的不能总是包办一切,应当适时进行心理断乳。特别是子女进入大学之后,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他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应当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更何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要求子女,干涉子女的生活。 其实,要让子女向自己敞开心扉并不困难,关键是做父母的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子女的关心没错,可一定要把握好度,多一些理解、尊重和信任,交流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板着面孔教训。如果父母总是让子女厌烦甚至难堪,最终只能遭遇朋友圈被子女屏蔽的尴尬。 关心孩子不只了解更要理解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如何,家长们“入侵”朋友圈都是发自于爱,他们想要了解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过,初衷感人并不代表方法正确,太沉重的爱就会变成负担。我身边恰好有一位同事被儿子拉黑了,孩子说的话很发人深省:“我不需要你了解我,只需要你理解我。”其实,大多数“95后”的父母都犯了一个错误,朋友圈并不是了解一个人真实生活状态的可行途径,而要想从了解到理解,有些父母首先就要摆脱朋友圈依赖症。 不能了解,只能试着理解。理解意味着信任、包容以及放手。信息时代里长大的孩子,其实际能力要超出父母的认知,为何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相信他们能自己搞定,相信他们能自立、自强、自爱。退一步海阔天空,关心孩子的最佳方式是守望,而不是步步紧逼。身为父母,千万别因此给孩子打上“亲情割裂”、 “拒绝沟通”等标签。朋友圈不是生活的全部,仅仅是“朋友”圈而已。 当然,世事无绝对,如果父母能做到以下4点,应该就不会被拉黑,即对孩子的朋友圈不评价、不点赞、不转发、不胡思乱想给自己添堵。如果做不到的话,还是少看为妙。 |
关键词:成长,家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