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母亲河 重走丝绸路】走进兰州黄河风情线
长城网兰州9月21日讯(记者韩毅)“兰州好,景物胜当年。昔日无风三尺土,而今万里碧云天,爽气沁心田。兰州好,好景在滨河。万里笼荫遮玉路,长天连水剪鳞波,俩俩踏青歌”。诗人盛赞的“滨河”,即兰州滨河路带状公园,又称为黄河风情线。 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市区北部的黄河南、北两岸已开通了一条东起雁盐大桥,西至秀川河滩,长达百里的滨河马路。滨河路宽阔笔直,两侧以兰州市树国槐为主,并遍植有松柏、杨柳、桃树、梧桐等风景观赏乔木,郁郁葱葱。在绿树丛荫之间,根据地形变化,有大小不等的各种花坛,除兰州市花玫瑰外,栽有丁香、榆叶梅、连翘、月季、紫兰、马莲、牡丹等各色花卉。每至春夏之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满溢花香的绿色长廊将兰州装扮得生机盎然。两侧花坛苗圃,星罗棋布;沿路公园,雕塑鳞次栉比,景点众多。黄河风情线独特迷人,已成为一座没有篱墙的开放性“公园”,是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公园,被誉为“绿色旅游长廊”。 兰州水车博览园 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以12轮兰州水车为主景。此处本是历史上的“水车园”旧址,现成为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是一处4A级景区。 兰州水车。韩毅摄 兰州水车,又名天车、翻车,也叫老虎车。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农民皆仿效焉”。1994年,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提灌工具,在黄河风情线上,专门设计仿建了轮辐直径高达16.5米的双轮水车,建成水车园公园。2005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在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据方志记载,从明代中期起,到清代末期止,兰州黄河沿岸的水车,由一轮逐渐增加到157轮(公元1891年统计数),其中北岸41轮,南岸84轮,河滩32轮。尤其是皋兰的水川,向为水车麇集之地,最多时曾达200余轮。及至1952年,全市水车进而猛增到252轮,只见黄河两岸到处巨轮林立,流水欢歌不绝于耳。提灌面积也扩大到10万多亩,可谓盛极一时。 兰州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型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一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二是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 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兰州水车直径16米左右,16对辐条由车轴向车缘辐射构成巨轮,辐条顶端置刮水板,刮水板之间置40个长方体水筒,其下为凌空架设的木槽,可引水流。车轴固定在水巷石坝之上,河水涌入水巷,形成急湍,刮水板受力,驱动水车转动,水筒“倒挽河水”,倾入水槽以灌田,一轮水车可灌溉田地三百余亩。 在水车广场上展现着各具特色的水车,如脚踏水车、手推水车等。在众多的水车旁有一座水磨房。水磨是电力磨面机出现以前广泛使用的磨面工具。由引水道、叶轮、磨轴、磨盘、磨具等部分组成。它以水为动力,带动叶轮旋转,叶轮之上安装石磨,用来磨制面粉。在水磨房出水处有一条蜿蜒小渠,名为“曲水流觞”,再现九曲黄河内水车林立、悠悠旋转的景象。在水车广场西端有一组水池,它由三级七阶大小不等的水池组成,形成一组美丽、壮观的瀑布群,与兰州水车遥相呼应,展现出一个美丽如画的景观。 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千米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做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桥建成后,两边建了两座分别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分别有楹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第一桥。 天险化康衢直入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蠕开画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观。 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韩毅摄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就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 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生命之源 生命之源。韩毅摄 生命之源水景雕塑位于北滨河路西沿段,占地面积3749.44平方米,于2004年6月10日建成。这座雕塑主体分为两部分,底基座呈圆形拱体,高约三层楼,四周是环状支撑物,好似一双双手在高高举起,寓意着人类对生命的炽热追求;基座上方是圆形彩陶器瓶,其构思奇特,造型别致,彩陶外面美观的纹饰、流畅的线条,标志着中国古代制陶工艺技术的高度发达。彩陶口有水柱喷涌而出,逐阶向下跌落,再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大大小小的水珠喷泻而下,产生流水琴韵的共鸣声,给人以无尽诗意的遐想。“生命之源”水景雕塑,是彩陶文明与黄河文化的有机结合,集中完美地体现了黄河文化浓厚的文化内涵,寓意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 黄河母亲 黄河母亲。韩毅摄 兰州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雕塑首推著名女雕塑家何鄂女士的作品——“黄河母亲”。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市滨河中路黄河南岸,长6米,宽2.2米,高2.6米,花岗岩雕制,总重40余吨。雕塑构图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体婴儿,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同时,水波纹和鱼纹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这组雕塑位于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黄河母亲,成为来兰州观光游览的客人拍照留念的背景,也是兰州的名片之一。 |
关键词:兰州,母亲,黄河,水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