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电影节塑造文化标签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徐徐拉开大幕。尽管并非新片集中上映的旺季,但这场电影嘉年华盛会依然掀起了一阵狂欢,不少人提早数天开始谋划抢票:“2015北京电影节排片表及订票攻略”提前抢滩各大社交平台,热门影片一放票旋即抢购一空,总价超千元的电影票晒单频现朋友圈,火爆程度堪比抢购春运火车票。 对普通观众而言,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可以在北京的电影院中看到许多经典名片和小众艺术作品。《教父》三部曲受到热烈追捧,一票难求;本届奥斯卡热门影片《鸟人》《布达佩斯大饭店》《爆裂鼓手》则是首次进入中国院线与观众见面;《罗马假日》《龙凤配》《甜姐儿》《蒂梵尼的早餐》等经典佳作也让奥黛丽·赫本重归大银幕。对铁杆粉丝们而言,电影节的精彩之处绝不仅仅是进影院看电影这么简单,它更像一个星光璀璨的盛典节日。银幕上经典佳作悉数重现,红毯上各路大腕明星云集,典礼上获奖悬念一一揭晓,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兴奋点。 要说电影节难以超越的神话,非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和欧洲三大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和戛纳国际电影节莫属。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之一,奥斯卡的小金人象征着业界至高的荣誉。“奥斯卡金像奖”于1928年设立,每年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举行。到了2015年,奥斯卡已经“87岁”,但依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而在欧洲,每年的三大电影节都能把世界各地的电影从业者和影迷吸引到现场欢聚一堂。欧洲的电影节不同于奥斯卡浓重的商业气息,各有自己的特点。三大电影节中,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为老牌,始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多年来,威尼斯电影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评判标准更注重艺术性,支持和鼓励创新,聚焦各国的电影实验者,因此发掘了一批新兴的电影人。 此后,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电影节在世界各地越来越风行,俨然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现象和节日盛事。一个迷人的国家或城市,往往不会缺少美妙的电影和电影节。据统计,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举办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其中包括国际电影周、国际电影展、国际电影比赛等),而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电影节的魅力为何那么大?其实,举办电影节是件“多赢”的事情,一方面可以聚集电影界的业内人士,挖掘新的人才,促进产业间的交流和发展,许多电影人才正是在电影节上崭露峥嵘,一举成名。与此同时,电影节的举办也对当地文化消费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首先,会展本身就是一个产业,电影节的举办对餐饮、旅游等行业都有拉动。此外,人们在物质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文化消费需求也在与日剧增,从票房数字就能看出,人们进影院的习惯正慢慢形成。 另一方面,电影节借力也助力于举办城市,是一个向世界推广城市文化创意和艺术品位的绝佳机会。每年,国际上数以百计的影展、电影节在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地区举办,虽然获得的褒贬评价各不相同,但凡是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电影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签。 比如,自1939年起在法国南方小城戛纳举行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则被人称为3S节,3S是大海、美女和阳光的简称,这也让戛纳电影节除了电影的专业性之外,更多了几份度假的色彩。戛纳电影节盛宴总是充满狂欢的气质,影星的红毯秀比拼格外精彩,这些也让戛纳这座法国小城闻名天下。 更重要的是,电影节推动艺术和商业的发展,促进电影的商品推广和交易。各个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云集了全球各路片商,宣传造势、招揽生意、卖出版权因而成为更重要的目的。远的不说,近在家门口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就因此受益良多。 相比历史悠久的各国电影节,就电影展映水平、电影文化活动、电影项目合作等方面来说,我国电影节尚比较年轻,仍有许多提升的空间,这背后,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之处。未来,随着国内影展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文化特色的愈加鲜明,中国电影产业的视野势必将更加开阔,电影节办展水准也会得到更大提升。 |
关键词:文化,电影,电影节,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