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 有毒 转疯了…… 伪科学让"朋友圈"很受伤
插画:李瑞宁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养生、“鸡汤”、八卦嗑。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类谣言重灾区。而带有好奇的点击,未经核实的分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伪科学”的盲信者和传播者。 “致癌!有毒!!身亡!!!”“转疯了!震惊了!!99%的人都该看!!!”一些“高大上”的谣言,顶着看似专家或权威的帽子,大谈养生与保健,其可信度很难被普通用户甄别。 日前,在中山大学举行的“辟谣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健康类谣言成为转发量最高的谣言。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需合力。 谣言集中三大类 微信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这类文章往往带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词汇,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 “我就是看看、分享,不评论。”60多岁的云南省安宁市王大爷,在女儿的帮助下注册了微信号,除了平时和孩子、老伙计们语音联系,最爱在朋友圈转发文章。 下拉几个页面,内容几乎都和健康、养生相关;打开订阅号,也几乎都是医疗、保健类公号。仔细分析王大爷分享的文章,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不少文章下面还插入了广告。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记者的微信朋友圈中便不乏分享健康文章的达人,颈椎病、减肥、美容,越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相关文章越多。不少文章宣称,天天坚持某项运动或者吃某种食物,能够根治某种疾病;还有各种用常识做“幌子”的科普贴,比如接听电话用左耳更安全、晚上不宜洗澡;一些文章最后还推出某种保健品,称集纳了某些食物的精华,效果更佳。 “这种现象要区别来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王云亭将朋友圈的养生“伪科学”归为两类,“一类是善意转发的善意文章,不以欺骗为目的,但因为缺乏科学支撑,缺乏对适用人群的定位,而成为‘伪科学’;另一类是存有营销等商业目的的‘伪科学’传播”。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科长朱振东持相同观点,“有些文章不无道理,比如减肥有助于预防糖尿病。但是很多文章却过分强调只要坚持吃什么东西或者做什么运动、按摩某些穴位,便可以减肥从而根治糖尿病,其中往往都有潜在的营销行为。” “基本上推荐医疗保健产品的文章都有营销目的。”朱振东说。 记者采访的一位老年朋友,曾听信朋友圈文章,通过生吃茄子来刮脂排油。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自称养生专家的著作。“明显没有科学依据的做法对老人影响非常大。”朱振东说,“更有甚者,少数文章将目光投向了某些绝症病人。像肺癌晚期的患者,从医学上来说通常会选择常规治疗方式。但有的营销帖却宣称可以通过吃某种药物或者接受某种治疗根治,正规医生肯定不会写出这种昧良心的文章。” 由于健康谣言传播广泛,部分转帖反复出现,不少读者深信不疑,危害很大。 日前,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这类文章往往带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词汇,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 “要是根据朋友圈里的提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做,压根没法正常生活。”北京工作的公务员韩美告诉记者,对于健康帖子自己一概无视。 |
关键词:伪科学,朋友圈,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