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曲周惊现一块清代“兄弟同榜武进士”牌匾
近日,邯郸曲周县南里岳乡炒寨村农户武兴河家中,当地文化研究者发现一块清代同治年间的“兄弟同榜武进士”牌匾。据了解,这块匾系武家祖上留传至今。 3月24日,在武兴河家中,我们见到了这块“兄弟同榜进士”牌匾。据观察,这块牌匾为木制品工艺,长约1.7米,高约0.7米,因年久略显陈旧,右下角微有残损,部分字体脱落。整个牌匾正面榜书大字, “兄弟同榜进士”,排序为从上到下由左及右,字体硕大,约30公分见方,间距匀称,苍劲老道。牌匾的上下款分别是写为“钦点五品衔在任候选教授道光戊子科举人曲周、钦点赏戴五品衔即选知县乙酉科拔贡曲周”、 “钦点花翎侍卫同治乙丑科武进士武椿、同治乙丑科武进士武楹兄弟同捷立”。 牌匾的主人为清代清穆宗同治年间的武进士武椿、武楹。武椿、武楹是清末曲周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同治四年(1864年)他们兄弟同时考中武进士。其中兄长武椿被授予蓝翎侍卫,任职广西平乐府四品都司。弟弟武楹,字有庵,考中武进士后没有出仕为官,回归家乡后,乐善好施,宣统三年(1911年)逝世,现在炒寨村西还树有其神道碑。《曲周县志》、《广平府志》等地方史志中也都记载着武氏兄弟的名录。 武兴河说,武进士练武用的弓、掷石、石锁等,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来逐渐失落。特别是“文革”暴发后,圣旨、官服、画像等被当作“四旧”均被破坏,仅剩的牌匾也几乎被毁掉。该匾额是兄弟进士遗留下来的唯一的遗物,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据随行的地方文化研究者任建介绍说,当时的武科考试的中试者即考中武举及武进士者,都会受到优渥的待遇,官方会给他们树旗立匾。据清代同治版《曲周县志》的记载,“武闱入帘公宴银八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武进士花红旗匾银六两六钱六分六厘七毫,武举花红旗匾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由此可见,当时制作武进士匾额的制作费用达六两多纹银,约折合现在人民币3000余元,可见造价不菲。 任建解释说,牌匾上的字体为榜书大字,所谓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书写时运全身之力把握驾驭,犹如运印,虎虎有生气。该匾额上的字即采用的是最为工整的颜体来书写的。 对于匾额上部分缺失的字,任建说,根据《曲周县志》上的职官表的记载,为兄弟武进士树立牌匾者,是当时的曲周县教谕赵大山、训导张锡三。教谕和训导是古代县级主管教育的官员,相当于现代县教育局长和常务副局长。按照任建的观点,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事实上包括文科和武科。武科考试是选拔武官的考试出身制度,也分为武生员、武举人、武进士等不同级别,与文科基本相同。考试分内、外两场。外场考试科目有学射、步射、技勇等,内场默写武经。在实施过程中是以外场为主的。现在人们一般所见到有关古代科举的文物多是文科所遗留,武科遗留的则很少。这与古代的重文轻武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此次在曲周乡下发现的这块兄弟武进士的牌匾为武科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有着特别意义。 |
关键词:兄弟,曲周,牌匾,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