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着烈士的足迹 回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全保走时,这位首长和几位战友步行送他很远。真要离开兵工厂和朝夕相处的战友,他心里也非常难过,他几次劝他们不要再送了,最后说,你们要再往前送,我就不走了!大家只好止步。他喊一声,首长!弟兄们!然后深深地鞠了一躬,扭头便走,再也没敢回头。 回到家后,家里都非常高兴。他一回来,地里的活儿就主要由他与父亲一起干了。地里干活回来,就和媳妇一起带弟弟、妹妹,他们自己还没有小孩。三弟计廷当时已三、四岁了,他还记得高个子的大哥,在院里台阶上逗他玩的场景。 二、再度参军 回来时间不长,内战爆发了。1947年春季,长期驻扎在涉县的刘邓大军扩充军队,全保参加动员会回来,就跟父母说,他要积极报名参军。父母和他妻子商量怎么办?他刚从兵工厂回来,家里这么需要他,这又要去参军,那时兵荒马乱的,一去就要打仗,打仗就会有牺牲。两位大人和他媳妇心绪纠结,两天未眠,这时村里又来做工作,犹豫再三,他们还是同意并支持了全保这孩子的要求。 那天,新兵就要集中了,涉县城里村一共七人,现在惟一幸存者郝耀增老人清楚的记得这些人的名字,除了自己和任全保,还有樊杏元、程补生、王小生、王长生。另有一人,部队集中后发现他家是富农就给退了回去,听说后来补充一人,但没有见过,名字也不知道。按惯例,新兵一集中就不能回家了,家人也不能去看。他平常很爱看书,就装了四、五本书准备带上,父亲劝他说,出去打仗,带这么多书太沉了,他挑来选去,最后仅剩下两本,这其中就有兵工厂首长送他的那本《麻衣相书》。 全保就要走了,他与妻子惜惜相别,沉默了好半天,他拿一熟石灰块在西墙上写了两行字: “你在后方学习吴满友(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宣传的生产模范), 我在前方学习赵战魁(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宣传的战斗英雄)。” 写好后,他给深情相爱的妻子念了一遍,然后二人洒泪而别。这一白灰字迹,全家人视为珍宝,一直保留到五十年代,家里重新抹墙时才不得不覆盖。那时,其弟计廷已上学,他清楚地记得那墙上的字,这两句话就是从他青年时期写的日记上发现的。 新兵集中在霍底村(现名清凉村)一个大院子里。几天后,家里人听说第二天新兵要开拔,妻子、母亲和二妹妹宝兰一夜没怎么睡,天不亮就起来往霍底村赶,想再看上一眼、送上一程,不料,新兵部队半夜时分就出发了。三个人沮丧的回到家里,一眼看到父亲也早早起来,呆呆地坐在家里等候他们送行回来。 这一天是1947年农历2月底,郝耀增老人现在还记得那年农历是闰二月,新兵是在涉县台村第一个2月26日的庙会刚过时离开家乡的。 三、逐鹿中原 新兵队伍出发后,徒步走到武安红山一带,住在东孔壁村,练习射击、投手榴弹等,训练进行了一个月,部队就往河南豫北一带开拔了。在鹤壁镇(现鹤壁市),部队召开新兵投入战斗和准备攻打汤阴县的动员大会,会场就在漫地里,刘伯承司令员站在一个高高的大土堆上讲话,他嗓门洪亮,充满激情。战士们听了后,都觉得热血贲张,情绪高昂。全保和一起参军的同村战友,都被分配在一个团一个连,他们的番号是:二野六纵队十七旅五十一团二连。经过艰苦的战斗,汤阴被攻下来,而对安阳则没有打,采取的是孤立打援的办法。 郝耀增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全保和我们这些革命老区出来的兵,作战非常勇敢,也特别听话,首长指向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就把命交给部队上了。”攻打下汤阴之后,全保随部队转战豫北地区,每天边打边走。一天疾行到黄河区域,部队传达命令,要从这里强渡黄河。 那时,已小麦已开始收割,河水已进入旺季。这些战士们大都是第一次见到黄河,一眼望去,浊流滚滚,烟波浩渺,像一条正在咆哮发怒的黄龙,让人不寒而栗。如何过河?部队组织指战员学习了刘伯承司令《敌前渡河战术指导》小册子,人人写了立功决心书,全保先写了自己的,又代战友们写了好几份,也有不会写字的就在他人写好的上头签上自己的名字。 6月30日夜,月光如雪。全保所在的部队集结在豫北濮阳一带。在猛烈的炮火激战过后,他们从濮阳附近的一个渡点登上了一条条木船,船都不大,一船装不下一个排。摇船的水手们大多光着膀子,个个身强力壮。大个子战士任全保第一个登上了他们的一条船,大约二、三十分钟,船就强渡到达对岸。他们这时才感到,国民党凭借的黄河天险原来也就这么回事,所谓固若金汤的防线顷刻全面崩溃了。这次刘邓大军在三百里的长线内设了四十个渡点,千军万马一夜之间一举成功突破黄河天险。
|
关键词:烈士,涉县,牺牲,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