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遭笑场:话剧艺术的普及需文化环境的改变
《雷雨》笑场引发文艺界和媒体关注,成了近日一大文化热点。 为纪念曹禺先生的著名剧作《雷雨》发表80周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这部经典名剧,7月22日晚上《雷雨》恰逢人艺常规的公益场。所谓公益场就是凭学生证购低价票的大、中学生的专场。 大幕拉开,随着台上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渐渐暴露,在悲剧的情节中舞台下却爆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这让台上的演员们非常不适应,努力调整表演的幅度,仍然有很多台词被笑声淹没。”在随后的“发布”中,人艺演员杨立新详细公布了几大“笑点”:(当演到)继母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乱伦关系、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二少爷周冲跑到四凤家里表示爱慕、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剧中揭开了兄妹乱伦的残酷事实的时候,台下笑成一片。 依我之见,这种事情并不奇怪,当今社会对文学经典不敬畏、不热爱、不理解早就不是新鲜事儿了,这种情况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英语世界,莎士比亚戏剧原台词版的演出率非常之高,远远高于我国经典剧作的演出场次。我们这里不多的经典剧目还常常被“戏说”、“穿越”。连文艺界自己都没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遑论观众。 有资料说,德国青少年课余时间不是读书就是运动,我们很多青少年不要说没有读过文学名著,有人甚至连课本以外的课外书也没看过几本,全无读书的习惯,空闲时间不是打游戏就是发微信,根本谈不上对文学艺术的热爱。问问欧美国家的少年,一般都有自己热爱的作家,而在我们这儿青少年的偶像多是演艺明星。 英国和美国中学都有“戏剧教育”这门课,不仅是阅读剧本还有充分的演出实践,并要求读完整的莎士比亚剧本原作。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中不多的剧本也是节选、片断,因而多数中国青少年对戏剧艺术缺少基本的理解。如果全然不知曹禺戏剧,又不了解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大概很难看懂《雷雨》,在这样的观众眼里周萍、周冲和繁漪、四凤的关系也不过就是如今明星的绯闻八卦,还远不如今天的情节来得精彩。 社会给青少年的榜样也是某人如何发财致富,巴菲特、索罗斯等大富翁的影响力大大高于文学家和艺术家。 还要说的是,有的作品追求庸俗廉价的演出效果,缺少对艺术创作的真心,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早就为观众所不待见,从电视剧到舞台演出莫不如此,取笑、起哄成了观看者的常态。 北京人艺剧场和国家大剧院一样成了北京的旅游景点,也让艺术身价大跌。某年,在人艺看话剧,刚开演,呼啦啦进来一群大妈,嚷嚷着来看濮存昕。濮存昕一出场,一通欢呼、一阵鼓掌,演出过半,有人说后面好像没有濮存昕了,一群人又呼啦啦离席而去。是看“角儿”,而不是看戏。去年,在国家大剧院听一外国乐团演奏,观众大半是戴黄帽子的旅游团员,正到高潮,导游小旗一挥,大呼一声“要开车了!”东西两边坐席上的黄帽者齐刷刷起身,椅子板声和相互招呼声响成一片,大有压过台上乐鸣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如此教育、如此环境、如此社会,也只能造就如此观众。如果没有教育、环境、社会的根本改变,“笑场”一类事还会经常发生,而根本改变则任重道远。 话剧艺术在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中的普及还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精神追求和文化环境的改变。 (作者为原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记者) |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