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赵瑞珍:一人托起偏远小村的希望
一所地处偏远的学校,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因为一个柔弱而坚韧的乡村女教师的坚守,飘荡起30多年不断的朗朗书声,飘荡着孩子们天真的欢笑声。临漳县乡村女教师赵瑞珍,30年如一日,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用自己的耕耘和汗水,诠释着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职责,寄托着一座村庄几代人的憧憬与希望。 地处漳河故道的临漳县杜村乡的赵庄村约有六、七百口人,因为人口少、学生少,该村小学是上级准备撤并的教学点。按县里规划,学生应到外村学校去上学,可该村离别校较远,家长不愿意让太小的孩子到三里以外的中心校上学,所以在村民的强烈争取下,这个村至今还保留着全县为数不多的复式教学班。因为偏远,生活不便,很多教师不愿来这里。三十年前,她来到这里任教,为了让一个偏远的赵庄村的孩子们有一个方便的求学环境,她克服种种困难,毅然坚守了下来。 一所学校,校长、主任、任课老师这几个角色她一肩挑 因为学生少,上级只能配备一名教师,所以,由一、二年级20多名学生组成的赵庄小学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赵瑞珍身上。30多年来,她一个人撑起赵庄村这所教学点,她把一、二年级的学生合成一个教室里,两头各有一块黑板,赵老师就轮着圈的给学生上课,别人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她却是两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样的时间,工作量却比别人多了一倍。因为学生年龄太小,赵老师就因地自宜,撇开教材用她自己的独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她把教材演变成低龄学生通俗易懂的农村特有的教学方法,用农家特有的小动物、植物等来演示课堂,以自己的点滴心血和颗颗汗珠浇灌了一茬又一茬的幼苗,用羸弱的肩膀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撑起了一片蓝天,她在“三尺讲台”上无怨无悔地耕耘,诠释着教师的光荣使命。30年来从这个小村里走出了100多名大学生,各行各业现已遍布全国各地。 “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会一直站在讲台上,陪他们成长,教他们成才。” 一人负责一所学校,大事小事她都得操心,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岗。30多年来,她都是早出晚归,每天早早到校打扫卫生,辅导学生,改完作业很晚才回家。学校院子是个低洼的地方,遇到下雨天院子里存水,因学生太小,她就把学生一个一个地抱出校门然后一块儿回家。冬天下雪了,学生太小了,他们还没学会也拿不动扫帚,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她总是早早起床抢先把校园的卫生和雪铲扫干净------。她对学生充满“情”和“爱”,用热诚的话语春风般抚摸学生,把她的爱细雨般滋润学生,用阳光般地眼神温暖学生,用慈母般的爱来关心他们。她经常向学生问寒问暖,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有时孩子病了,就帮他们喂药,看医生,家长有时不在家,为了不让孩子们脱课就把学生拉到她家吃住。她的学生至今想起赵老师都唏嘘不已,赵老师大海般的美德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30年来,赵瑞珍老师白天教学,晚上备课,星期天抢时间忙地里的农活儿,即使生病也是带着药到班上吃。虽然身为妻子,但她很少做家务,全靠丈夫一人操持。35岁那年,赵瑞珍的丈夫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去世,她更是学校、家里、地里三头忙,当时她的两个孩子大的9岁,小的6岁,她白天带着两个孩子给学生上课,晚上回家烧火做饭,料理家务,地里的责任田自己忙不过来就求亲戚靠邻居,但不管多忙,她从来没有落下学校的孩子们。提及丈夫,赵瑞珍说:“我当时根本就没时间照顾他……”话语里对丈夫充满了愧疚。她三十年如一日,工作在这偏僻的普通的农村小学,而且从事着低年级复式班教学,从教以来,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从不争名、利让人先,为农村基础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见证了一位人民教师平凡中的伟大,大爱中的真诚。 30年,赵瑞珍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如今,她教的孩子已经有六七百人考上了大学。她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孩子们需要,她还会继续站在讲台上,教授他们成人成才。” 2012年12月赵瑞珍入选中国好人榜,被评为“敬业奉献好人”。 |
关键词:学生,教学,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