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大学首批教授下工地 校长称教育更要接地气
图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陈进杰(左一)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石家庄地铁3号线盾构施工现场。赵艳斌摄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 赵艳斌 摄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图为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任杰在地铁施工现场接受中新网记者的采访。 陈国林 摄
中新网石家庄6月15日电(赵艳斌艾广德)15日,石家庄地铁3号线的5个施工现场来了一批“新学生”:来自石家庄铁道大学各院系的7名年轻教授。他们不是地铁承建方聘请的工程指导专家,也不同于以往的本科生实习,而是在城市的地下“蹲点”一年,参与地铁工程的现场施工和管理工作。用该校博士生导师、副校长陈进杰的话说,“不干体力活儿,但每天和工人们在一起”。 前一天,石家庄铁道大学与石家庄地铁3号线的承建单位中国铁建17局集团公司签订人才共享协议。作为其中一项内容,该校首批青年教师将进驻该企业的施工点,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锻炼。据陈进杰介绍,这7名教师都拥有名牌大学博士、硕士学位,也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所谓“实践锻炼”,就是接受学校和中铁17局的双重管理,以脱产的形式,在施工一线接受学校老教授、中铁17局工程专家的双重指导,在生产一线发现科学问题,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授课的生动性、实战性。 这是该校与中铁17局继联合建设央企进冀“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工程中心”河北省重点实验室之后的又一次战略合作,也是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一项改革举措。谈起校方的初衷,陈进杰表示,当前学校的青年教师,大多从本科生读硕士、博士,“从一个校门进另一个校门”,缺乏实践锻炼和检验。目前,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一批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石家庄铁道大学培养学生的理念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快”,要想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教师首先要“沉下来”、“接地气”。 连日来,中新网记者进入石家庄地铁建设工地,先后接触这批教授级“见习生”,分享他们的城市“地下之旅”。 站在石家庄地铁工程三号线小灰楼站的施工现场,任杰显得有些兴奋。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她是位“70后”,目前担任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机电一体化。这位女博士告诉记者:“亲眼看到了我们学校参与设计的盾构机在现场的使用情况。这对我们下一步的科研非常有好处。” 炎炎夏日,尽管身处城市地下,记者还是感觉到汗水顺着安全帽不断流下来。市民期待良久的站台已见雏形,布满管线的隧道正以每天大约30米的速度伸向远方。一边在有些颤动的脚手架上行走,任杰一边提醒记者在隧道里的行走方法。她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因为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的隧道和涵洞施工现场,是女性禁入的。她认为工程人员可能出于某种迷信,有一次,她曾千里迢迢赶到某施工现场,却因为身为一名女性被拒隧道之外,感觉非常尴尬。现在,在家门口能有这样的学习、实践机会,让她倍感珍惜。 同样来自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的汪西应教授也是位“70后”,在该校与中铁17局人才共享协议签字仪式上,曾代表青年教师发言。他表示,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一定谦虚谨慎,听从企业工作安排,听从企业导师指导,为石家庄地铁建设服好务。他的研究方向是工程机械,面对记者表示:“我想借这次机会,从机械的现场应用方面做一个深入的学习,将来把最先进的、在现场应用最广泛的机械知识,引入到课堂当中,使学生知识的获取始终站在最前沿。” 资料显示,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系当时全军全国重点院校。1984年转属原铁道部,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10年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现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北省政府共建高校。中国科学院院士申长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余海岁等,均毕业于该校。 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岳森看来,此次教授“下工地”,是该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据介绍,石家庄地铁2012年开工以来,该校及时把“依托地铁建设,锻炼教师队伍,加强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列入师资培养规划。目前,该校有近20名教授受聘石家庄轨道交通公司和施工单位的专家顾问,学校主持起草的《石家庄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填补了河北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的空白。 王岳森表示,多年来,石家庄铁道大学注重教师工程素质和工程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需求的紧密对接和基层成才的管道畅通,“我们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据统计,该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仅在石家庄地铁1号线和3号线参建单位中,就有10个项目负责人或总工程师毕业于该校。截至目前,该校2014届3416名毕业生签约率达到了88.7%。 |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