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育应点燃追求理想的火种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进行主题演讲。
5月11日,在2014年南开大学商学院青岛论坛上,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授成为最受瞩目的嘉宾之一。青岛之行安排得满满当当的龚克校长,专门抽时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围绕南开治学精神、人才培养目标、高考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一一阐述。在这位性格直爽的校长看来,中国教育改革不应浮躁,需要一股静气,而且应当转变培养机制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优秀人才“冒”出来。人物简介 龚克,1955年6月生,教授。1978年3月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1986年12月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工作。曾任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副校长、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兼)。2006年7月,任天津大学校长。2011年1月,任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教授现在还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科学咨询委员会”(SAB)成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副主席以及WFEO信息与通信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常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常委,863-7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龚克教授长期从事电波与无线通信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开发工作。曾参与和主持数字无绳通信系统,无线接入设备与技术,微波点对多点农村通讯系统,蜂窝通讯及室内通信的无线信通特性,小型多天线技术,微纳星技术试验卫星和中国数字电视无线传输标准等项目的研发,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南开精神首推“公、能” 面带微笑、温文尔雅、说话条理清晰,这是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说起南开精神,龚克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南开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就是南开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八个字的校训,在我看来,是非常的不容易。” 龚克介绍,南开教育始于1904年,至今年正好110周年,80年前,南开创办人张伯苓集30年办学经验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的校训。随着时代发展,南开精神在庚续发扬中被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但其精神实质,总是离不开“公、能”两字。南开大学于1919年开学,设文、理、商三科。其“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创办人张伯苓一切为“国”的教育宗旨。 张伯苓曾说:"公"字最最要紧,"公"字是最高的道德。”“我认为"允公"就是要有为公爱国之志向、奉公守正之操守、大公无私之襟怀。就是要寻找个人价值与人民利益的统一、服务中国,就是要诚实守信、维护公益,就是要坦荡磊落、勇于担当。”龚克表示,为公之心一定要辅以为公之能,大学生们特别要注重学习研究之能、团结合作之能和吃苦耐劳之能。 变单一录取为多元录取 “今年我们开学时候,我收到了一封大学新生来信,这个学生要求转专业,他为什么要转专业?因为他录取到物理专业,要求转到数学专业,他过去数学成绩非常好,也特别喜欢数学,高考数学成绩考到了147分,差一点就考到150分满分了。实际上在数学专业录取的总分比他高的同学里面,数学单项分不如他的人有很多。”龚克坦言,尽管这名学生有数学天赋,但是目前在一元化录取的情况下,就是高考总分排队的情况下,他没有办法给这名学生转专业,这让他感到无奈。他认为高考改革应该是综合评价基础上进行多元录取,南开大学这些年自主招生已经在进行这方面探索。 南开大学退出“北约”单独组织自主招生考试曾轰动一时,龚克对此解释是:“高校联合自主招生是一种改革尝试,南开自己组织自主招生也是一种尝试,南开已经在自主招生中,进行了将专业要求和学生能力进行匹配,而不仅只是按各科总分排队的改革,还通过增加面试环节,对学生做更全面的考查。”龚克介绍,今年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还加入了体能测试环节,并在笔试和口试方法上做一些新的探索,总的方向是“全面考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硬“拔”人才会适得其反 “我觉得杰出人才是"冒"出来的,所谓培养就是为"冒"创造条件。比如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仅是传授知识是难以"杰出"的;又如提供宽阔的平台,囿于狭窄专业学科是难以"杰出"的;再如要打牢基础,追时尚花哨而根底不深是不可能"杰出"的。”龚克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教育要有一股“静气”,急哄哄、躁哄哄的总想尽快“拔”出人才来,或是“包装”出来,那是南辕北辙,只能适得其反。 “我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教育不是要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目前应该做的是锲而不舍地紧扣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改变以往给学生输灌知识和技能的旧模式,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等方面创新教育模式,点燃学生追求理想的"火种"。在这样的环境下,"杰出人才"就一定能"冒"出来。”龚克表示,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南开大学推行“公能”素质教育,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探索和努力。 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高校去行政化也是龚克关注的话题,他认为高校行政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层面,高校处于行政部门的附属地位,行政化的定位导致行政干预过多过细,妨碍学校依法按照自身定位和教育规律自主办学,进而妨碍了学校特色的养成,形成了所有学校都按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行政首长的指示办学、对行政主管负责的行政化局面;二是在学校层面,由于要贯彻上级行政部门办学指示及实施其主导的各种项目,导致学校内部的行政部门林立且向上对口、向上负责,压制了其他主体如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加上社会运行中“官本位”的影响,出现了官僚化的问题,妨碍教师、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抑制了本源的活力。 龚克认为大学就是为学生而办的,南开大学构建了许多与学生沟通的渠道,比如有每月一次的“校长接待日”,还有如BBS校务专区、校长信箱等,每个月他都要亲自答复几十封学生、老师、校友等来信,把重大事项摆在桌面上与师生讨论。 “但我觉得这些还是很不够,我个人很希望能为大学生亲自上课,与大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过去我在清华大学当副校长时候还能做到,后来到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当校长,就实在没有精力去备课和上课,但我还是盼望未来能有机会走进课堂,与学生们进行课上交流。”龚克表示。 龚克认为一所大学应该有独特的精神,应该是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净土,所培养的每一个人要能独立思考、又有道义担当,要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文化特质熏陶学生。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面对南开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龚克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世界一流大学。在浅层上,一流大学在一些学术指标上是领先的,包括科研实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所谓差距也表现在数量上,比如学术论文、获奖等。 “但大学之"一流"并不能简单地用量化数字来表达。数据顶多只是"一流"本质的表现形式之一。本质是什么呢?我看,本质是学校的精神文化的"积"与"发"。”龚克介绍,“积”是文化的底蕴、气质如崇尚科学与民主、追求卓越、独立思考、学术自由、道义担承、社会责任、严谨创新等,“发”是在人才、成果等方面的社会贡献,“真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厚积薄发,如果只追求表面的东西,只能渐行渐远。” 龚克表示,衡量大学还要重“本”,什么是大学之本?就是立德树人,大学的一切都要以此为本。不务本或不尽心务本的大学,永远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 从头读南开这本“厚书” 龚克从2011年开始主政南开大学,时至今日已3年有余,龚克最大感受就是,南开大学是一所有文化底蕴、有精神气质和综合学科结构的好学校。 “之前我的经验主要来自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到南开后,一直在学习,在学习南开,看校史,看张伯苓的书,看杨石先的书,看许多老校友的回忆,认认真真从头读南开这本厚重的大书。学习和领悟"公能"为核心的南开文化,充分理解南开办学为"国"的教育宗旨,真正认识南开的办学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龚克表示,南开这所学校凝聚力很强,直到现在,只要挂着南开字眼的学校,还都有共同的校训等相同的南开文化。 龚克还主动分析了南开大学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现在看来,我们面向重大需求追求卓越的拼劲不足,内部比较分散做大事的合力不足,观念上相对安于现状改革的动力不足,加之治理上的民主和集中各有不足而致使效率不高,都是我们需要克服的缺点。” “纵观南开的历史,南开的发展一直受到很多资源上的限制,但是这所学校很有人情味,比如在张伯苓时期,南开教授的工资比北大、清华要低不少,但是很多学者愿意留在南开。张伯苓认为"南开是个大家庭",学生就是这个家庭的子女。”龚克表示,学校向来重视学生的意见,注重提升学生在办学中的作用,南开大学目前在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政务直通车、各种学校委员会等平台上增加学生席位,召开各个层面的学生代表大会、学生助理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学校治理。 |
关键词:南开大学,学校,青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