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张谢雅 通讯员 郝立翠 王华美)流火的七月,从馆陶县城到乡村,到处一片繁忙的景象,一股股实干之风扑面而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理念,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态度,以“工作一分钟,大干六十秒”的作风,在县城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精准定位,持续发力,内外兼修,为馆陶增添魅力。
馆陶县城。通讯员 郝立翠 供图
县城建设 以精细添魅力
实施城市成长行动,建设魅力县城。馆陶县按照“东优西扩”总体布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更新促成长,以精细添魅力,发挥县城引领作用,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提升建成区,优化路网结构,打通新华街、新能街等断头路,新建一批停车场、便民市场和公厕,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市政管网,全面完成县城主干道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现天然气管道铺设全覆盖。加速老旧小区改造扩面提质,统筹做好加装电梯、飞线入地等工作,五年内完成 20 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施精细治理模式,谋划建立县乡村(社区)三级联动的综合指挥和信息化网络调度管理体系,打造“发现—交办—处置—反馈—评价—考核”全链条城市治理模式。坚持“适度超前、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强化示范区规划引领,打造县城建设新高地。以节能、智慧、环保、海绵为设计理念,以城市功能科学布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景绿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为基本原则,统筹开展路网、管网、水网、绿网、智网等“五网”以及城市基本功能设计,拉开城市框架,循序渐进实施。同步实施好106国道绕城、聊邯长高铁设站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示范区建设格局。全力抓好市民中心、市民公园、示范区保障房、新高中与郑东路、法寺街、创业路等首期项目建设,拉开起步区基本框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区环境更加怡人,景观风貌更具特色,建设“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县城。
馆陶县扶贫龙头企业——康牧源养殖公司。通讯员 郝立翠 供图
乡村振兴 以提质添魅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馆陶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优化调整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五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精准防贫机制。重点针对非贫低收入户、非高标准脱贫户两类临贫易贫人群,持续完善、优化、实施“137”精准防贫模式,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强化部门预警研判、协调联动机制,深化拓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科技帮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和致贫。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着力实施“十全工程”,深化民主议事协商、强村富民产业、便民利民服务、矛盾排查化解、生态宜居环境、村民素质提升等“六个全覆盖”,高水平建设一批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的“五美”乡村。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到2025年,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覆盖率达到100%,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50%以上。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到100%。实施“四个农业升级工程”。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推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新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创新驿站10家以上。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巩固省级农安县创建成效,加大“冬奥黄瓜”等高端农产品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强馆青黄瓜、金凤鲜蛋、彭艾等品牌,打造更多“二品一标”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培育4个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5个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业振兴步伐加快,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新画卷。
馆陶县永济河健康步道。通讯员 郝立翠 供图
绿色发展 以担当添魅力
聚焦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底线。馆陶县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人防+技防+制度防”,全面实施扬尘污染管控、散煤清零、臭氧污染综合治理等“八大攻坚战”。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重点河流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业污水达标治理等“五大攻坚战”,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确保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五年内全县林木覆盖率保持在20%以上,绘就森林进城、森林绕城、森林美城的美丽画卷。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发展全面践行,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馆陶。
馆陶县陶艺文化创意园黑陶展示。通讯员 郝立翠 供图
文旅融合 以繁荣添魅力
无文化传承,无馆陶未来。馆陶县以争创第二批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提高“活力新城、魅力馆陶”的文化软实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新路径,实现文化设施、文化服务能力和文化实力跨越发展。加快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利用率。繁荣文艺创作,讲好馆陶故事,打造文艺精品。开发传统工艺,力争黑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更加丰富,文旅品牌更加响亮,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滋养更加圆润,陶山文化的吸引力、创新力、影响力得到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