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通讯员来稿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富美邯郸⑫】就业多元发展 工资稳步提升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霍文龙
2019-10-22 10:52:11
分享:

  长城网邯郸讯(记者霍文龙 通讯员 张卫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邯郸市劳动就业呈现:就业方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就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转变、就业规模由小到大,创业热情不断高涨、工资收入持续提升,就业保障不断完善等特点,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就业方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到1957年),全市只有极少的手工作坊,工业基础薄弱,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采取多项稳定就业的措施,对原政府公职人员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雇员实行“包下来”的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扶持政策,对原有失业人员采取“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措施进行安置。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到“一五”结束的1957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达到16.1万人,比1949年增加12.5万人,扩大3.5倍。

  ——改革开放前(1958年到1978年),从1958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就业规模波动较大、增长缓慢。1958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一年“跃进式”地增加13.6万人,比1957年增加84.5%,而1961和1962两年,又“急退式”地每年减少近6.5万人。到1978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63.3万人,20年间,年均增长4.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劳动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1980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解决了企业缺乏用人自主权,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在国有企业内部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进一步解决了国企职工不能解聘、工资分配固定化、职务能升不能降的问题。1993年,全市城镇职工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点91.6万人,比1978年增加28.3万人,增长44.6%,其中国有单位职工为74.5万人,比1978年增加25.1万人,增长50.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4年-2003年),1994年实施的《劳动法》中明确劳动合同制度范围扩大到境内所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劳动合同制得到全面执行。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安置工作,由按计划统一分配安置,逐步实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制度。1998年,又提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明确了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作用,确立了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鼓励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决定用人数量和质量,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2003年,全市城镇职工为73.4万人,比1993年减少18.1万人,减少19.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期(2004年至今),近年来,邯郸市采取多种积极的就业措施,推行职业培训、职业服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及劳动力市场软硬件建设等),提供就业岗位。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劳动就业政策更加灵活多样,就业也向创业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援助转变。2018年邯郸市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占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比例为52.5%,相比1978年国有单位职工占全部职工比例78.1%,降低25.6%,逐步完成了从政府包办就业到主导就业的历史转变。

  二、就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就业者大多为国有和集体单位职工,职工结构不合理。经过70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多种所有制单位层出不穷。2018年,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三产结构由1990年的51.5:24.4:24.2优化为27.9:36.2:35.9。城镇就业人员所占比重连续攀升。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数为247.16万人,比2000年增加154.26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比从22.79%增加到38.31%。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政策得到了极大的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不断得到保障,女性就业人员不断增长。特别是随着女性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劳动强度大大减轻,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日益增多,就业领域不断扩大,女性就业人员增长较快,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16年邯郸市实施《邯郸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对女性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2018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女性从业人员达到22.12万人,占比达到36.78%。

  三、就业规模由小到大,创业热情不断高涨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之初,邯郸市百废待兴,行业结构单一,1949年城镇职工3.58万人,主要以国有单位为主。伴随着“邯郸是要复兴的”号角,邯郸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企业步入快车道、商贸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百废待兴,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2018年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为645.21万,比1990年的359.86万人增长79.29%,年均增加10.2万人。

  ——城镇就业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数为247.2万人,比2000年增加15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38.3%,提升15.5个百分点。

  ——创业热情不断高涨。高校毕业生是新成长劳动力的主体,创业是就业的重点工作之一,农民工是工人队伍的新生力量,这三大人群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邯郸市不断增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保证重点人群就业问题。邯郸市先后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认真落实和完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建设了邯郸市大学生创业园、邯郸市大学生创业基地,有力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组织实施了“春风行动”,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技能,大力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培训。针对创新创业,先后下发了《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意见》、《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了邯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引进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百人计划”。创新已然成为邯郸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催化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提高。2018年,新增就业人口15.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1.37万人。

  四、工资收入持续提升,就业保障不断完善

  ——工资收入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邯郸市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工资收入的整体发展态势较好,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经济改革,国家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就业政策,使邯郸市的工资收入水平一直保持低增长的态势。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走过了漫长的曲折道路,有些年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1978年城镇单位职工人数比1952年增长6.8倍,工资总额增长10.7倍,年均增长9.9%,职工人均工资同比增长51%,年均增长1.6。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职工收入显著提升。邯郸人的工资单从“百元到千元而后突破万元”,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2018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9888元,比1952年的487元扩大122.97倍,年均增加7.6%。2018年全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17元,比1952年144元扩大159.53倍,年均增长8.0%。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手段,事关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改革开放以来,邯郸市社保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保障人群不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18年,全市城镇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为153.22万人,比2005年增加87.12万人,年均增加6.7万人。2018年,全市城镇企业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为71.0万人,比2005年增加7.4万人,年均增加0.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2018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控制在4.0%之内,比2012年下降0.46个百分点。

关键词:邯郸,就业,提升责任编辑:霍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