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邯郸讯(记者霍文龙 通讯员张卫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社会购买力还比较低。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9亿元,仅相当于2018年的一千八百分之一。到1978年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4亿元,是1949年的8.5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间,全市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00.4亿元,年均增长7.7%。
一、消费品市场零售规模由逐步增长到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7.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86.8亿元,增长227.9倍,年均增长14.5%。在这期间,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取得新突破,1996年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1.3亿元;2002年突破两百亿元;2005年突破三百亿元;2008年突破五百亿元;2013年突破千亿元;2018年突破一千八百亿元。从五年规划情况看,“六五”时期年均增长14.7%,“七五”时期年均增长11.8%,“八五”时期年均增长24.3%,“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1.4%,“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3%,“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6%,“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2.6%,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均快于改革前30年增长速度。
二、消费品流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的商业流通网点少,规模小,档次低。至1979年,国有商业零售额的比重为 59.9%,集体合作商业的比重为40.0%,国合商业零售额占到全市零售总额的99.9%,几乎是一统天下。改革开放后,在继续加强国有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恢复和发展个体商业,开放了集贸市场,扩大了工业自销。1990年,国有商业零售额的比重降低到 41.1%,集体合作商业的比重降低到29.5%,两者商业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降低到70.6%。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新的商业经济类型不断出现,在原国有、集体商业的基础上,出现了公司制、股份制、私营、联营、与外商合资等商业类型。在经营形式上更是不断创新,新世纪、天鸿商场、美食林、阳光超市等大型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品牌店、专营店、直销店和便利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等新的商业模式茁壮成长,市场向综合化、细分化、专业化等多种经济类型、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现代化流通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限额以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零售额比重分别为0.8%、2.0%、50.7%、11.6%、35.0%。
三、消费品市场供应由单调不足到充足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物质比较匮乏,市场上供应的商品品种少、数量不足。吃的商品主要是粮油菜,肉类较少;穿的方面主要是各种中低档布料,成衣较少;工业消费品多为日用品、生活必需品。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主要是追求量的满足,消费观念以“生存型”、“温饱型”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消费品市场开始进入了一个各类商品供应量迅速增加、市场繁荣活跃,消费品零售规模迅速扩大的新时期。80年代中期以后,全市商品供应已比较充足,农副产品基本告别了数量的短缺,工业消费品日趋丰富,潮流消费品市场开始崛起。90年代以后,各类商品供应更加琳琅满目,消费者开始追求质的提高,“小康型”消费观念成为主流。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商品供应十分充足, 国内外新型的消费品不断涌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开始转为“享受型”、“发展型”。2018年,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0.7%、27.6%、13.2%、11.4%;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金银珠宝类、书报杂志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分别增长26.8%、17.3%、16.9%、14.7%、10.2%,基础消费稳定,结构升级明显。
四、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4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150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餐饮收入18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高于商品零售2.7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市场发展动力加快转换,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型消费驱动,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驱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