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有八千多年人类文明史,三千多年建城史,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彰显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初期,邯郸人口3.4万人,建成区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经过邯郸人民70年的不懈奋斗,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邯郸已发展成为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科学的城市规划,较好的引领了城市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纺织基地,到改革开放后的钢铁、煤炭等综合基地,再到地市合并后形成的组团式布局,我市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为适应“一五”期间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邯郸于1953年开始编制一期总规,确定城市性质为以纺织、造纸为主的轻工业城市,构建了以人民路、中华大街为城市发展主轴线和“棋盘式”路网格局。改革开放后,1978年编制的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改变为以钢铁、轻纺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城市,并划分了明确的功能分区。1993年邯郸地市合并,城市空间拓展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1995年编制的第三期总规确定邯郸市区由主城区、峰峰城区、马头镇区三片组成,呈典型的星状组团式布局,规划打造“棋盘路+外环路+放射路”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为进一步打造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扩大中心城区,变单核膨胀为双核互动,实现了由国家投资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逐渐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华丽转变。
若说邯郸特色,邯郸市城市规划从“赵都+绿网”的城市设计到“三湖两河”生态水林工程,从滏阳河通航到沁河、黑龙洞的景观设计;从匠心独具的街道景观,彩虹桥、独臂斜拉大桥设计,到历史街区的开发和保护,邯郸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设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城市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方针,邯郸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繁荣舒适现代化东区,明确了“低密度、高绿量、快交通、慢生活、近通勤、全配套、少排放”的指导思想,按照“三区一中心”总体定位,打造“十字构架、城绿相间、有机聚合”总体城市特色。作为邯郸城市发展的领航者,东区将以最高端的产业结构、最先进的城市建筑和最富有活力的文化特色,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