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韩晓寒 孟维仑)初冬时节,农田上空无人机悬停监测,无人机操作手杨俊山乐滋滋地向记者“炫耀”:“我正在给冬小麦做智慧监测呢,一个人一台无人机,每天花上半个钟头就搞定了。”54岁的杨俊山是邯郸市成安县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25000亩耕地的管理人。
种地可不是个轻松事,年过半百的杨俊山究竟是如何打理这么大的耕地呢?答案就是智慧农场“无人化”。
“会种地”到“慧种地”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见证了国家农业的发展进步。”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杨俊山打心眼儿里自豪。
2021年麦收时,杨俊山第一次看到了神奇的“无人农场”技术。在专家的遥控指令下,智能收获机自己找到了麦田入口,轰隆隆驶进麦田,放下割台,拔禾轮“吞”进麦秧,“吐”出金灿灿的麦粒。收获机粮仓快满时,遥控指令运粮车发出“前来卸粮”的信号,运粮车自动前往接粮,完成交接工作,收获机继续收割,运粮车则将粮卸至指定位置。“现在采用无人化的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可以提高收获的精度,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可以减少2%至3%的损失。”杨俊山说。
“汽修工”到“种粮明星”
2015年,因城区改造,杨俊山的汽修厂需搬迁,他索性改了行——回乡当上了“种粮大户”。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杨俊山迅速流转土地、购买最先进的农机具、引进最先进的农耕技术,并以全程机械化为依托,以“保底给农户收益、超产多家分红”的方式实施整建制乡村土地的生产托管,解决种田收益低的问题。
从2015年的110亩农田,到托管耕地25000亩,从单一的种粮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杨俊山越干越起劲。机械化种粮路子越走越宽,在给乡亲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杨俊山也成了当地年营收千万元的“种粮明星”。
2021年,他的农机合作社被河北省列为“无人农场”试点,就这样,杨俊山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工作团队“牵了手”。赵春江院士团队成员、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武广伟博士带领技术人员为老杨的农机具装上了无人作业系统——通过加装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自动转向装置、远程遥控装置等,实现示范田内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等田间作业的主要环节的“无人化作业”。
政策支持实现农业“华丽”转身
近年来,成安县大力推广智慧农机,分别实现了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的“无人化”。与传统耕种方式相比,无人作业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作业标准,不仅延长了耕作时间,还提高了农耕生产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产量提高5%以上,工作效率提升20%以上。
成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振峰说:“成安县是国家粮食主产区,成方连片的土地为先进农机具的推广提供了先天条件。”良好的先天条件加上政策的大力扶持,杨俊山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列为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着力打造“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年经营收入达500余万元。
截至2021年底,入社成员达228户,入社经营土地面积8000亩,年作业服务面积1万多亩,拥有各类农机具77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台、小麦收获机4台、玉米收获机2台、玉米籽粒收获机2台、大型烘干设备4座、喷灌(淋灌)机20台、大型植保机械5台、中小型植保机械10台、播种机10台、农用运输车10辆,农机原值600余万元。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武广伟告诉记者,农机的“无人化”是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新阶段,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杨俊山满怀信心地表示,合作社将继续借助资源优势,做好全产业链生产托管服务工作,利用智慧农机技术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