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霍文龙 见习记者 孟维仑)邯郸作为河北省县乡两级跨行业跨领域跨层级综合执法改革唯一试点市,着眼构建科学、规范、专业、高效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以点带面、大胆探索,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执法权限和力量,在全国率先实现县(乡)综合行政执法局(队)全覆盖。
整合队伍,积聚力量,执法机构由“多头设立”向“化零为整”转变。为解决基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力量分散问题,邯郸市探索在所属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分别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全面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
在全市18个县(市、区),整合文化市场、农业农村、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规划等16个部门的执法权限和力量,在县级统一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政府工作部门,依法独立行使有关行政执法职权;
在全市212个乡镇和30个街道,整合原有站所、分局和上级部门下放的执法力量及资源,统一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为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以乡镇和街道名义开展执法工作;
结合全省深化乡镇和街道改革,依法依规将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公安派出所、税务分局(所)、市场监管所,纳入乡镇和街道统一指挥协调。通过改革,执法力量更加集中,执法效率显著提高。武安市综合执法局成立后,先后在存量违建拆除、林木私采整顿、非法采砂整治等综合执法行动中“厉兵”“亮剑”,共办理各类案件995起,较执法局成立前同比增加106.7%,有力打击和震慑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理清边界,下沉资源,基层执法由“有责无权”向“权责匹配”转变。立足破解基层执法“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在总结邱县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试点经验基础上,着力推动执法权限和执法力量向基层下沉倾斜,实现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有权、有责、有力量。
编制县级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基础指导目录,做到职权明确。全面梳理面向市场和群众量大面广、专业性不强的1560项行政处罚和强制事项,全部纳入执法目录,按照“宜划则划、应划尽划”原则向县级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各县(市、区)依据《河北省下放乡镇和街道行政处罚事项指导清单》,将执法权限赋予乡镇和街道,平均向每个乡镇街道下放执法事项188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动态调整;
实行县乡两级综合执法清单管理,做到边界清晰。所有县(市、区)统一编制公开《县级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实施清单》和《乡镇街道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对相关部门之间、县乡之间执法边界作出明确。在县级层面,综合行政执法局主要承担行政处罚权及相关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职责;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承担加强日常监管、业务指导、行业管理、规范行业服务行为等职责。在县乡层面,乡镇和街道按清单独立承担行政处罚权及相关行政强制权;县级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对乡镇和街道执法工作的业务指导,并统筹负责办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
坚持向基层下沉编制资源,做到力量充足。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整合分散在县级各单位的5255名执法编制,连人带编向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划转和向乡镇街道下放,解决了执法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同时,结合乡镇街道改革,全面开展减县补乡工作,将县级统筹的2247名人员编制向乡镇街道下沉,用于招录执法人员,充实新生力量。截至目前,县级执法局平均配备执法人员编制189名,乡级执法队平均配备人员编制18名以上,构建形成了县乡两级纵向无缝衔接、横向全面覆盖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格局。
健全机制,夯实基础,执法行为由“简单粗放”向“专业标准”转变。认真落实《乡镇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条例》要求,强力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确保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按新体制顺利运行。
强化学习培训。制定印发《邯郸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制度汇编》,囊括综合执法、协调联动、监督追责、管理保障4大类28个相关制度。整理辑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业务培训丛书,收录中央及省市关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相关文件,汇总先进地区改革典型经验做法,促进各县(市、区)学习交流;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及考试431场、参训人员38365人次;
强化专业建设。加强以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检查、受立案、调查、审查、决定等程序和行为,做到办、审、定“三分离”。实行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统一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幅度,防止过度执法,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投入物力财力,集中定制采购物资装备,实现了服装标识、执法装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执法流程“五统一”;
强化经费保障。统一规范经费形式,将基层执法人员全部落实为财政保障,明确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实行罚缴分离、收支两线管理制度,杜绝将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变相挂钩,避免了以罚养人、趋利执法现象发生。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至今,共开展执法活动21967次,全部实现了零投诉、零复议、零诉讼和零上访,基层执法的感召力、公信力和震慑力显著增强。
群防群治,科技赋能,执法手段由“传统单一”向“信息多元”转变。为解决手段单一、执法低效等问题,积极鼓励各县区开拓创新,以科技为支撑,打造多措并举的综合行政执法格局。
搭建综合执法信息化网络平台。各县区积极依托数字化城管、雪亮工程、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10多个领域信息资源,通过系统整合、资源共享和拓展开发,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打通数据汇聚通道,建立集信息受理、群众投诉、工单派发、辅助决策、绩效考核等数据资源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为综合执法分析研判、联动指挥、监测预警、实时监控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
构建县乡村三级综合执法指挥体系。在县级综合执法信息化网络平台基础上,全面统筹综合执法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设置相应工作席位,横向上融合各部门指挥功能,形成综合执法一级指挥平台。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建立二、三级平台,实现与一级指挥平台互联互通。二级平台接受一级平台的数据推送和调度指挥,第一时间处置违法行为;三级平台充分发挥末端“触角”作用,及时发现和反馈违法信息,配合县乡综合执法队伍开展违法处置工作,实现了县级平台抓指挥、乡镇平台抓处置、村级平台抓反馈;
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村(社区)基本框架整合设置综合网格,构建起“乡镇—村(社区)—胡同长(楼道长)—网格员”四级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管理标准、定奖惩制度,统筹开展日常巡查、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矛盾化解等,各网格单元在综合行政执法实践中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信息采集全面、反馈及时,为实现“多网合一、一员多用、群防群治”提供了有力抓手。通过改革,科技优势和群众优势充分彰显,一改过去单兵作战、疲于应付的局面,综合行政执法效能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