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两代人,漫长的艰难岁月,他无怨无悔,只为心中的那份承诺。
春日的太行山,苍松翠柏,长空如洗,山脚下的清漳河蜿蜒流淌,波光荡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涉县辽城乡石门村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会准时出现在石门村北的莲花山下,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清水,步履缓慢地向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就是杨爱公,这位普通的农村党员怀着一片赤诚之心,从22岁开始上山为左权将军守墓,到如今已整整70年。
从风华正茂到皓首苍颜,从一个人到两代人,漫长的艰难岁月,他无怨无悔,只为心中的那份承诺。
抱诚守真许下诺言
1942年5月,疯狂的日军炮袭十字岭,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将军血染沙场,殒命太行,年仅37岁。
将军殉国山河失色,太行人民抹干泪水,把将军安葬在涉县石门村北莲花山下。
当年10月10日,左权将军公葬,露冷风凄,人民悲恸。
年仅13岁的小爱公目睹了公葬仪式,群情悲痛和激愤的场景使他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父亲、祖父都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而年轻的将军又为国壮烈牺牲,家仇国恨让杨爱公从小就埋下“国之大者”的种子,他热血沸腾,满怀景仰。
“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上不了前线的小爱公将报国仇复家恨的愿望寄托在这位将军身上,他想,守好将军墓也是抗日,他决心在这里守护将军。
八路军进驻涉县后,杨爱公加入儿童团,积极为村里的抗日武装站岗、放哨,16岁那年,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峥嵘岁月中,杨爱公常常会想起左权将军,所以只要他去田间劳作时,就会到将军墓地拔藤除草;年节下,杨爱公还会到将军墓打扫祭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将军墓逐渐成了杨爱公生活的一部分。
1950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成,左权将军和其他几位烈士的灵骨由涉县迁往邯郸。
“舍不得啊!”对将军感情深厚的杨爱公在左权将军灵骨迁移时不住地落泪。
忠骨已去、英灵犹在。杨爱公想,将军走了但将军的精神还在,老区人民对为国牺牲烈士的感情还在,这一片土地上纯粹浓烈的红色血脉还在,不能停止自己守墓的夙愿!
于是杨爱公依然像往常一样,每日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墓区里看看、转转,拔拔草,扫扫落叶,清理清理墓碑上的杂物,隔十天半月他也会带上工具专门再扫一次墓区。杨爱公说,“将军安息的地方一定要干干净净的。”
半个世纪过去,位于石门村的左权将军墓原墓区依旧完好地保存着,1989年,村里决定由一名村干部义务把墓区管理起来。杨爱公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主动请缨接下了这项工作,从此管理墓区、保护墓区就成了他的“正式”工作。
两代三人只为一事
清扫、修剪、巡视……在这片寂静的墓区中,20000多个日子就这样在简单的重复中一晃而逝。
上了年纪的杨爱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看到父亲从身形矫健到步履蹒跚,杨爱公的儿子杨乃堂决定与父亲共同守墓。从此,每天清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由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
杨乃堂接过守护的担子后,承担起墓区的日常清理工作,而杨爱公则把更多精力用到给前来瞻仰的人们义务讲解左权将军的英勇事迹、讲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然而天不遂人愿,2014年,杨乃堂在一场横来的车祸中撇下了妻儿老小撒手人寰。
儿子走了,杨爱公也倒下了。绝望中的每一个清晨,杨爱公都挣扎着想起来,“对,我不能走,我还有事要做,将军墓还要我去守!”此刻,守护将军墓不再只是习惯,而是杨爱公的信仰,是一生的承诺,是他活下去的精神依托。
杨爱公的儿媳李秀英,在爱人突然离去后,一病不起,就要被这丧夫之痛打倒时,恍惚中她听到了乃堂又回来了,扛着铁锹要上山去,“秀英,咱爹又去将军墓了?俺去看看,你也来吧。”眼前年迈的公公和爱人未尽的事业,让坚强的李秀英重新站了起来,她毅然接过杨爱公手里的铁锹,“爹,我来!”
一诺既定。
51岁的李秀英扛起铁锹,拎上水杯,坚定地走进巍峨的太行山中。
山是庄严肃穆的英雄的大山,水是滋养这方土地的悠悠清漳河水。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太行山上时,李秀英就会带上镰刀、扫把,拎上一杯干净的水,走上40分钟的山路,到达左权将军墓区。
对李秀英来说,每日的守护,是从为将军洒上一杯水开始的,这种习惯来自公公杨爱公,更来自老区人民的代代传承——
1942年的大旱是深痛的记忆,八路军入驻涉县后,为老百姓引水挖渠,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一二九师所修的水渠,还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将军渠”。由此,为先人带去一杯干净的水,是老区人民最朴实的感恩,更是最珍贵的敬意。
日晒雨淋,风吹霜打。七年过去,如今58岁的李秀英虽然手中的扫帚用坏了几十把,但为将军带水的杯子却始终洁净如新;脚下的鞋虽已磨破了几十双,但却从未少上过一天山。
为将军种下一片树林
翠柏青松伴英灵。
墓区林木繁盛,当年安葬将军时种下的六棵侧柏,而今已经郁郁苍苍。除去这六棵树,墓区葱葱茏茏,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青翠,而这些都是杨爱公一家人在日后陆续栽下的。
“种了多少棵树?真数不清了,肯定得有上万棵。”杨爱公说,从守护将军墓的那一天起,他就时不时地买上一些树苗,天气适宜的时候,就会栽到将军墓周围。杨爱公上不了山后,李秀英就挥锄抡镐,不停地种。
不知不觉中,杨爱公和李秀英已为将军栽下了一片树林。
看着树苗一棵棵长大,杨爱公很欣慰。“当年掩护将军行踪、一次次化险为夷的,正是那太行山中的莽莽林海啊。”
从六棵树,到一片林,似乎每一棵树都长出了杨爱公和李秀英对将军、对这片土地的赤诚和尊敬,而杨爱公和李秀英的守护也近乎小心翼翼。
早年间,为制止村民熏粪、烧秸秆,杨爱公得罪了不少人。村民王某的地就在墓区内,还紧挨着左权将军的墓。有次王某在地里烧秸秆,杨爱公立刻上前制止,王某当时很不理解,俩人争吵了一番,为此,半年多的时间,王某与杨爱公见了面还是气呼呼的。小孩子腿脚灵活,常在林子里跑来跑去,杨爱公就到学校里与老师一起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实在顽劣的孩子,他就上门找到家,让家长帮忙教育。
李秀英对将军墓的爱护更甚。除去每天的管护、巡查,到了清明、十月一祭奠的时日和三夏、三秋的农忙时节,及学生们放暑假的时候,李秀英还会卷上铺盖到墓区的工作室住上一段时间,防止墓区发生火灾,树木被损。
在杨爱公和李秀英“苛刻”的看护下,几十年来,墓区始终井井有条,从未发生过事故和火灾。
七十年过去,河山光复,寰宇更新。
太行之巅列车疾驰而过,清漳河畔百姓笑语如歌。
今年清明节,杨爱公老人执意要到山上再去看看将军墓。县里来的车将老人送到山上,他环顾墓区,泪眼婆娑。
“秀英,那边是新垒了一个堰吗?”杨爱公指着将军墓不远处的一个堰问道。“是,爹,怕下雨有水冲下来,县里新修的。”
杨爱公点点头,他按着拐杖,抬起苍老的手,把将军墓前的花篮一一摆正。“将军,我又来看你了!”杨爱公喃喃地说道。
旭日东升,年近花甲的李秀英搀扶着杨爱公久久地看着将军墓,在他们身后,响起前来瞻仰将军墓的少先队员们清亮的声音:“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