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今日聚焦

邯郸:党建引领下的脱贫致富路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霍文龙
2020-07-02 16:22:00
分享:

  长城网邯郸讯(记者霍文龙)党建兴则队伍强,队伍强则工作实。工作实则产业旺,产业旺则农民富。为确保“抓党建 促脱贫 保小康”,邯郸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狠抓产业项目带动,让“党建+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招”,助推基层党组织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支部强、产业兴、乡村美、群众富。

  魏县沙口集乡:党建引领家庭手工业专业化发展

  党员干部是推动群众创业致富的主体力量和示范榜样,该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乡情实际,确定打造家庭手工业专业乡、专业村发展目标后,该乡多次召开专门推进会和村“两委”干部会议,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实化措施,鼓励村“两委”干部收集信息,由乡长带队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到山东鄄城和保定白沟参观家庭手工业,积极为有投资意向的加工企业牵线搭桥,情景式、组团式、打包式引进家庭手工业企业,先后与连峰服装、恒兴箱包等26家县内外加工企业进行洽谈,提供劳动力和优惠政策。在广大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引进多家加工企业入驻。如北辛庄村支部书记刘振堂到浙江考察项目,引进了灯饰加工企业,成立了魏县诚信灯饰加工有限公司;刘屯村村委主任韩义国引进了箱包加工企业;岗上村支部书记陈星引进了白沟箱包加工企业。

  按照“企业需要什么,党组织就服务什么”的要求,乡村两级党组织全力为家庭手工业企业入驻提供便利,在厂房、用水、用电、通讯、工人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解决群众精准就业、提高企业用工效率上,该乡成立了扶贫就业促进会,建立健全了“一库二平台”机制。即:就业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和技能培训平台,安排专人对全乡18-45岁年龄段,有就业意向和培训愿望的贫困户和群众建立信息台账,登记造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他们还建立了微信交流群,实时发布就业信息、用工信息、就业需求信息,并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在乡村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下,群众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保证了乡村群众常年有活干、有钱挣。

  在发展产业中,该乡注重把优秀青年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或党支部书记,坚持在发展产业中发展党员、建强组织。为培育新生力量,该乡把家庭手工业企业中的优秀青年、致富能人等吸纳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培树先进典型,形成带动。该乡把“郭家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爱芳推荐选为县人大代表;集东村服装加工车间负责人闫连燕推荐选为县政协委员,南北拐村服装加工业主李红艳推荐为乡妇联兼职副主席候选人,还将韩海超等3人培养成村干部后备人选,将陈国军等5人列为入党积极分子。

  该乡党委书记李彦琛说:“我乡通过夯实基层组织,抓好基层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激发乡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乡村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涉县更乐镇东郊田园综合体生态采摘园工人们正在为果树涂白

  涉县更乐:党建带动产业发展 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更乐镇355户802人建档立卡户只剩1户1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群众返贫是当前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紧抓基层党建服务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创新‘支部链接产业、党建引领发展’的‘产业党建’模式,全面延伸党建触角,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更乐镇党委书记张志明说道。 2020年是更乐镇“项目建设攻坚年”,镇党委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任务,谋划资产盘活、旅游开发、农业农村、民生民心等六大类项目,旨在引导农村党组织盘活闲置资源、推进土地流转、打造特色产业。为扎实推进相关项目建设进程,更乐镇设立项目建设攻坚指挥部,成立临时党支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旗插在项目现场,通过“支部+产业+农户”的形式,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发展优势,逐步形成“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组织促脱贫”的双赢格局,激发基层发展新活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要壮大产业,党员干部必须敢为人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家庄等村依山就势,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千里旅游通道建成通车后,交通难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村里党员带头搞起了民宿,办起了采摘园,村里的老百姓看到了实在的效益,思路也活了起来,很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张家庄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产业发展要见效,产品销路必须好。为解决好产品“销售难”问题,镇党委从优化队伍服务功能、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上寻求突破。在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指导下,各村抽调思想好、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组建旅游党小组,搭建电商服务平台,一站式解决村内旅游开发经营销售等问题。

  脱贫致富,重在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更乐镇精准施策,帮助贫困户选产业、定方向、促就业,为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制定产业帮扶计划,并分批进行技术培训,让贫困群众真正在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脚踏实地脱贫致富奔小康。

  邱县枣坡村金银花田地

  邱县:党建引领让集体经济发展“破茧成蝶”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邱县古城营镇以党建为引领,按照“量力而行、稳妥推进、先趟路子、再扩规模”的思路,重点选取了17个班子战斗力强、积极性高、有集体土地和一定产业基础的村进行重点扶持、量身打造。成功探索了“龙头企业带动、盘活不良资产、借力部门帮扶、发展订单农业”等“四种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立足实际,发展之初,古城营镇党委认真分析了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一些上级扶持村有资金无项目,资金“沉睡”无效益;二是其他村有项目无资金,村干部手中无钱、心中没底。

  难题何解?问题就是导向。古城营镇化零为整,统筹使用上级扶持资金。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枣坡村、东杜林疃村等8个村、共计500万元的扶持资金,打捆统筹使用,找准资金投向,发展优势产业,推行“村与村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扶持资金沉淀和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实现了资金和项目的“科学对话”。

  邱县东杜林疃村荷塘

  “今年我们村集体统一流转了190亩地,种植红薯,力争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这几年,县里非常支持,所以我们也非常愿意发展红薯产业。”提起村里种下不久的红薯,杨省庄村党支部书记董俊义信心十足。

  借助县里红薯产业优势,与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古城营镇在杨省庄等13个村流转土地2433亩,按照“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发展红薯种植产业。董俊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成本投入约2300元,产量4000—5000斤,按照每斤0.7元的市场价格,每亩收益可实现1000元以上,平均每个村可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

  为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镇党委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强镇富村的破题之策。每天专题研究,层层动员,激发了全镇干事激情。县组织部、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抓好顶层设计和协调落实。

  枣坡村在包联单位县委组织部的帮扶下,按照“党支部+县直部门+扶贫企业”模式,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为增强发展信心,县委组织部带领村“两委”干部到河南、山东等地考察学习,更新观念。同时,牵线百草盈丰农业有限公司,由公司提供技术及销售等服务,建设了金银花加工生产线和扶贫微工厂,延伸产业链条。

  枣坡村党支部书记赵新兰说:“我们村金银花种植有基础,技术也比较成熟。今年有60亩集体地到期,我们继续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把产业做大做强。”

  依托全县水网建设,古城营镇盘活不良资产,擦亮“莲藕名片”。莲藕种植一直是古城营镇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受种植技术、成本和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荷塘干涸撂荒。今年,东杜林疃村党支部紧紧抓住生态水网建设有利契机,重新铺设了蓄水管网,积极引入地表水,解决了以往地下水蓄水成本高、产量低的问题,有效盘活了88亩废弃荷塘。

  东杜林疃村党支部书记韩继鹏告诉记者,今年的水网建设让他们用上了地表水,每亩能节约成本1000元,增产1500斤。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增上真空包装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今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为确保各村合作机制开好局、起好步,古城营镇党委健全监督机制,由镇财政所为各村合作社统一办理对公账户,采取“报账制”方式做好资金支出管理,定期进行审计监督;指导各村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对土地流转、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环节,全过程跟踪监督。

  旦寨村与河北晨光生物科技公司达成协议,开展订单式合作,由公司提供种植技术,发展甜叶菊种植150亩。同时,与本地绿源苗木种植有限公司采取“土地入股、林下间作”的方式合作,降低了土地流转成本。“甜叶菊具有周期短、效益好、产值高等特点。今年,我们村与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协议,订单生产,今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旦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卫申说。

  目前,古城营镇发展种植红薯2433亩、莲藕88亩、金银花60亩、甜叶菊150亩,亩均收益最高达35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最高达20万元以上,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庄也实现了由“脏乱差穷”到“洁净富美”的华丽蝶变。

  磁县:党建引领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磁县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抓党建、促脱贫、保小康”工作任务,以“五个坚持”为依托,创新实施“五项行动”,以强有力的党建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平台提质,用好“四中心”阵地。高标准整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村建成党群活动中心、村民互助中心、矛盾调处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建好用好“四中心”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为脱贫攻坚夯实力量凝聚、群众互助、社会稳定、服务保障四大基础。目前全县262个村全部建成“四中心”,成立村民互助组1833个,开展各类互助活动9100余次,帮助贫苦户和困难群众解决矛盾问题8000余件。

  坚持先锋引领,健全“三评比”机制。创新实施党员评党员、群众评党员、群众评群众“三评比”机制,把脱贫攻坚纳入“三评比”重要内容,把村党组织书记、广大党员纳入评比范围,通过评议村党组织书记脱贫攻坚工作表现和党员联系贫困户成效,激发农村党组织书记和广大党员在“促脱贫保小康”工作中走在前列,建功立业。今年以来,通过评星已调整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4名,评出五星党员1340名,四星党员1452名,三星及以下党员10660名。

  坚持产业保障,强化“产业链”助力。持续推进“一强三抓富万家”工程,坚持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季度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引领发展、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坚持帮扶责任人常态培训,不断提高帮扶效率。以能力提升为基础,创新实施“争创品牌之乡”行动,在村党组织带领下,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建成蒲公英之乡、生姜芋头之乡、脱毒红薯之乡、花椒之乡、中药材之乡。把贫困户吸附到富民产业链上,提振脱贫致富信心,实现稳定脱贫。磁县“一中心四基地一示范区”已输出就业505人,安排岗位290人,参与资产收益分红523户,2019年分红1000元。

    磁县时村营乡小盆沟村通过种植高效农作物生姜,实现集体经济增收。

  坚持人才支撑,夯实“百千万”基础。以凝聚农村优秀青年到党组织周围为目标,建立万名农村优秀青年信息库,培育千名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培树100名农村优秀青年创业先锋,研究制定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回村就业政策,开展“百名专家基层服务行”活动,不断健全农村人才引、选、培、管、用机制,把农村优秀青年培养成村级班子后备人才、带头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为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组织农林专家深入小麦田间地头和都党乡林果种植基地,为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坚持力量倾斜,形成“三下沉”导向。一是严格落实“三日一网”制度,督促1088名帮扶责任人下沉一线,履职尽责,不断提高贫困户满意度。二是选配27名县直部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集体经济薄弱村、贫困人口多的村、班子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下沉一线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施展才能,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三是县教育工委、工商联等县直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希望工程助学、贫困户就业援助、技术服务、慰问捐赠等活动200余次,造浓声势,引导社会力量下沉一线,助推脱贫。

  曲周白寨镇:党建引领发展农村经济

  “白寨镇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实施‘支部整合零散土地+大户承租造林+引领发展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造林模式和‘支部整合零散土地+基地示范推广+农户(贫困户)’的蔬菜产业提升模式,探索出一条支部引领产业提升的强村富民新路子。”近日,曲周县白寨镇党委书记王振峰面对记者说。

  千百年来,古老的滏阳河缓缓流过曲周县白寨镇西部村庄,沿河农民多以种植蔬菜为生,由于受资金制约、思想陈旧、技术落后、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种植蔬菜效益大不如前。为扭转被动局面,去年以来,白寨镇以党建为引领,建强村级堡垒,坚持问题导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引导沿岸村群众转变思想,进行土地流转,开展植树造林,建设蔬菜示范基地。

  思想通,人心顺,各村群众积极参与。2019年流转土地2400余亩,栽植20余个品种、20余万株树木,现已建成乔灌结合、花叶互衬、彩叶观果,兼顾北方特色和生态功能的绿化防护网,形成绵延10公里的花海绿廊,成为县城西南“岸绿、水清、景美”的绿色风景区。同时,搞好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用工10-20人,优先雇用贫困户,可使贫困户增收350元左右。同时,整合土地30亩,利用10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8栋日光温室大棚,种植优质蔬菜和瓜果,改变原有种植品种和结构,采取大棚单栋租赁和流转土地户(贫困户)入社打工模式,增加群众收入。

  白寨镇扶贫站杨爱洲说:“8个大棚每年租金16万元,10万元扶贫资金收益,3万元土地流转费用,村集体收入3万元。这样扶贫资金可以产生稳定收益、贫困户可入社打工,同时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现在该模式正在沿线其他5个村进行复制推广。”

关键词:邯郸,党建,脱贫责任编辑:霍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