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通讯员来稿

隐藏在太行深处的古村落--大洼村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任小雷
2020-06-29 16:24:00
分享:

  

  河北涉县是革命老区,地理位置独特,属太行山东部余脉,历史沧桑厚重,人文景观众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涉县人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修田造屋,屯荒垦植,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将军岭”留下了刘邓大军战斗过的足迹,“娲皇宫”讲述着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美好传说,“圣福天路”铭刻着当代人愚公移山的宏伟壮举……

  今天要说的就是涉县深山里的那个叫“大洼”的小山村。该村三面环山,村后山崖间有一奇石,形似一位拱手站立的老人,当地人形象的称其为“孔子峰”,这里的山层峦叠嶂,虽没有五岳泰山的巍峨雄壮、没有华山斧劈刀削般的绝险,更多的是舒缓延绵不绝,端庄粗犷中带有几分灵秀,整体看上去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村子过去叫“凤凰窝”,后人认为“窝”字蹩屈,难以伸展,后改名“大洼”延用至今。

  村庄不大,有10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房屋相对集中,均依山而建,建筑材料土木石结构,但以石头为主,由山上就地取材,走进村里,家家的房屋都建在高大的石台之上,低的数公尺,高的三四丈,石台基、石墙壁、村中许多地方还有石碾石磨、石碓臼,石栓马鼻、石槽等石制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如同一座石头博物馆,村庄房屋从山脚到山腰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石头大小不一,垒砌工整,底宽上窄呈梯形状,抗震能力强,数百年来非常坚固,抬头望去似城墙、如碉堡,宛如挂在云间的一幅立体彩墨画,海市蜃楼般的迷人,非常壮观,被人们誉为“太行山中的布达拉宫”。

  可以想像在祖辈刀耕火种的年代,交通不便,粮食短缺,人们连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驴马牛是山中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它的价值不亚于今天家中有一辆宝马,但牛马也仅为少数人所有,更多的人是靠两条腿走路,一双手劳动肩扛人抬,建造这样一座石头村,难度可想而知,需要采石、运输、加工打磨,搭架垒砌,石材体量之大,需要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作出的牺牲可想而知,不亚于建造一座胡夫金字塔,堪称山中一大奇观。

  村里都是张姓,无外姓掺杂,据张氏家谱记载,其祖先自明朝嘉靖年间迁来立村,拓荒造田,繁衍子孙至今已28代,由于地理偏僻,历史强没有遭到过大的战争破坏,所以村中保持着原始风貌。明清古建筑较多,村中有“山神庙”“火神庙”“龙王庙”“奶奶庙”等建筑,筒瓦石墙,木柱梁檩起架,棱格门窗,曾经的彩绘已斑驳褪色,沧桑中仍带着古色古香。逢年过节香客们都到庙里烧香拜拜,祈福还愿,大家捐钱说书唱戏,民间社火,舞狮舞龙,踩高跷、高台、跑旱船等项目……全村男女老少都来观看,邻村三乡五里也都来这里看热闹助兴,各类小商小贩也都将山外物品带到这里贸易交流。

  这里过去十年九旱水源缺乏,这给山里人靠山养家带来很大冲击,天上的雨水就是命根子,那是龙王爷的恩赐,所以从古至今,祖祖辈辈对天充满了敬畏与感激,把水视作金银财宝异常珍惜,家家院里都建有水窖,就是在院里挖个坑,石础把底盘打夯坚实,从山上将石头采来,请石匠用称手的锤子凿子打磨的有棱有角,一块块将四周砌筑起来,夹缝处都用石灰泥摊匀压缝密封以防漏水,铺好底石灌了浆,将柜顶逐层收口高出院面数寸,在与院面接触处留流个水口,上边盖块石板,以防小孩鸡猫等物件不慎掉入,这个水窖就算建好了。家家都铺着石头院面,快下雨时将院子打扫干净,将水窖入口的布塞子拔了,塞住大门口的水道,这样下雨时院里的水一股脑就都流到了水窖里。院里屋顶根据开间大小有双坡有单坡,最大程度上利用回收水源。村里的大街小巷过去也是石头铺路,一般都是一头略高一头略低,路中间流一条浅浅的水槽,路的尽头也都有水窖,这水窖比家中的水窖要深许多,口上几层用石头砌筑,石灰粘合压缝保护,防止雨水冲塌水窖,下边井壁都是抹着石灰与沙子构成的灰浆。这样下雨时街上的雨水自然流到了各个水窖里,不致于白白的浪费掉。有时连绵数日下雨,还会将水窖灌满溢上路面。但井口都盖有厚厚的石板盖,小孩子是挪动不了的,既安全又卫生。

  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去没有水泥,石灰就是最好的密封材料,它的密封效果远不如现在的水泥,很多水饺渗的厉害,所以老百姓用水都非常节约,往往是淘米的水洗菜,洗过菜的水洗手脸,然后再浇院中树或菜,地里也都建有水窖,需要栽瓜点豆时,就近挑水取用,旱灾季节往往会将水窖的水挑空,所以过去乡民常为吃水发愁,天不明就得起床,有条件的赶上骡马牛,搭上驮篓,放上水桶走几公里去外村驮水,没条件的就得用肩膀去挑水,往返好几趟。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人们不用再到山外去挑水了,老一辈人深有体会,感触颇深,家里的水窖显然已没有用场,但村民祖辈节约的习惯没有变,水是养育几十代人的命根子,使得数百年来代代繁衍生息,在他们心中更多的是感恩,他们要把勤俭节约的美好传统发扬光大,把“水”的故事,传给子子孙孙,更好的去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家家都把原来的水窖重新砌筑,也有的全部用钢筋水泥浇筑。

  村中还有一座石桥,高五米,宽有七八米,横跨在路中间,桥身没有雕花装饰,朴素大气,整座石桥全部采用石头打造,中间一个四米宽的拱券,正好供车马行人从下边通行。顶部是平坦的一条道,上边两岸人家就靠这条道空中往来,算得上村里最早的“立交桥”了。整座桥石块与石块儿之间没有任何粘合材料,全靠自然咬合,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坚固如初,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几年前涉县一位摄影师在此拍摄了《家乡的桥》获得了希腊金奖。同时也开辟了大洼村崭新的一页,被外界所关注。

  县委和更乐镇对发展新农村都非常重视,扎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路,为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牵线搭桥,很多专家通过对大洼村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得出的结果令人振奋:大洼村地理位置偏僻,气候适中,适合种植各类果木植物中药材,当地新培育的核桃,生长快,皮薄,果仁寒油量高,适合外贸加工,市场供需抢手,如能形成规模,前景十分乐观。

  柿子种类繁多,有当地传统的柿树,也有近几年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颜色上有红柿、黄柿、绿柿(新品种)、黑柿等。形状上有,圆形、方形、扁形、桃形等,新品种居多,硬柿直接可以食用,传统的漤柿耗时费力。柿子性甘味甜,属嫁接果木,抗病力强,对生长环境不苛刻,无论田间山上石岭都可种植,适合大面积推广,其产品可制作柿饼、柿块、柿条、各类果酱,多年来已是出口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花椒满山遍野,被誉为“十里香”。成熟后的花椒呈红色,似珍珠、似玛瑙,果壳晒干是上好的佐料食材,宴厨必需之品  ,椒籽呈黑色,乌黑发亮,可榨油,用于调拌各类凉菜凉面之用,风味独特。花椒品种众多  ,有“大红袍”“小红椒” “白沙椒”“豆椒”“疙瘩椒”等品种,春季出芽时天气变冷会将嫩芽冻死,夏季挂果了如果落了冰雹,也会大幅减产,秋天摘取也是关键,树藤上角刺多,人工采摘十分不易,手巧的一天能摘十来斤,手慢的不够付工钱,摘椒后必须快速晒干,如遇上连雨阴天,椒就变黑不能食用。所以长期货源短缺,供不应求,价格较高。

  前几年由于水源不丰富,大洼村人多地少,年轻人更向往外边的世界,纷纷的走出大山,也有许多混的好的,有魄力的,在市里买了房,现在田里有了机井,山上有了水渠,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也不肯闲着,除了打理家务,照顾子女,富余时间就是到山上锄草修田,春夏到山上栽南瓜、玉米、谷子、土豆、红薯、豆角等蔬菜,栽核桃、柿子、苹果、梨树、枣树等各种果树,凡是能栽的地方都全部利用上。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红彤彤的柿子满山遍野,点缀着村庄,核桃、花椒等各类果实争奇斗艳,金黄的玉米,沉甸甸的谷穗,铺满村庄房顶院落,南瓜,豆角,茄子多的吃不完,就切片切条,用细线串起来晾晒,还有入冬后刨来的胡萝卜,除了窖藏一部分,等冬天熬粥炒菜之用外,其余的也擦成了萝卜丝,摊芦席上晒干收起来,待春季青黄不接时食用。过去粮食短缺,家家都要将南瓜干、干豆角、干茄条、干萝卜丝等干货备上几大缸,那可是全家人的口粮,那时没有空调,阴干了的蔬菜放上几年都不会坏。

  3

  现在生活富裕了,大米白面不稀罕,但在过去缺吃少穿的年代,乡亲们得拿上家里的玉米、红薯、南瓜等土产去山外换大米白面,待逢年过节待客食用,日常就是瓜菜代粮,那时的干菜是青黄不接时裹腹之物,现在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各大餐厅宴桌上的美味,老一辈人制作干菜的手艺娴熟并,传授给下一代。山中空气好,没污染,长出的南瓜豆角等蔬菜经过天地精华的沐浴,色泽饱满,韵味纯正,比大棚栽培、无土育苗营养丰富的多。

  有手艺的一些老人,冬天到山上割荆条,回来编成箩筐、背篓等,冬天地里活儿少,就上山去给果木树松土锄草施肥,来年若没有自然灾害的话,长势肯定喜人。其次就是在家发笤帚,扎扫帚,把自己的手工产品拿集上卖了换成钱补贴家用。

  今天的大洼已不是昨天的大洼,村外柏油路面四通八达,村内商铺云集,高楼林立,古老与现代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发出一种美妙的谐音,无论你在哪个季节来到大洼都不孤独,从山上到山下,从河边到村庄,繁花似锦,香芬遍野,红的是花、是果实,绿的是草、是树林,村前的河流宛若一练玉带,紧紧的缠绕在大洼村前缓缓流淌。

  这里每天都有许多客人慕名而来,看看古老村庄,流连在大街小巷,石头墙,石窑洞,土坯房,石碾石磨,小桥流水,触摸古老的文化和新时代的脉搏,随意进入百姓家中,你都会感受到大人小孩说话非常礼貌,待人热情,他们会请你进屋,端茶敬酒,就像久违的亲人,无话不说,你会吃到香喷喷的传统美食“抿节饭”“卤面”“饸络”当你吃饱喝足后,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乡土文化!你会感觉到不虚此行。他们会给你讲家族光荣的历史,你会感悟到村边的那个“孔子峰”不是徒有虚名,五百年为一家,村中无外姓,那不是天然的巧成,而是家族遵循着做人的标准,严格的礼仪文化渗透其中。

  现在大洼正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各类农贸商品发展迅速,商机无限,加上村庄保留着原始古朴的文化气息,吸引着更多的人涌向山里,许多在外打工的游子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转变,纷纷回到大洼创业发展,山村独特的自然优势,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大洼村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大洼村的古风古貌,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掘,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历史遗存,会焕发处更加独特的色彩和韵味!(作者:任小雷)

关键词:涉县,村落责任编辑:霍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