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邯郸要闻

邯郸市服务残疾人“全省第一”背后故事

来源: 邯郸新闻网  作者:
2020-06-25 16:56:08
分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今年,市残联承担20项民心工程之一残疾人服务工程。目前,市残联为12114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1232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这两项工作进展情况,在省“双创双服”活动中列全省第一。这第一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康复教师在上网课

  康复一名患儿,挽救一个家

  “你别看她语言能力不好,但是沟通起来,什么都可以。”

  “孩子在这里快乐了,就会忘了往日的伤痛。”康复教师周郡坐在办公桌前,看着手机里欢跃的听障患儿,欣慰地笑了。

  6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陵园路的邯郸学院儿童教育康复中心,看到一至三楼的教室里,都坐满了正上网课的康复教师。一张办公桌、一把小椅子、一部手机和各种教学卡片,就是他们全部的装备。在手机的另一头,残疾患儿和家长正按照教师的指导,看着卡片,做着各种康复训练。

  常年陪伴这群特殊孩子,康复教师们收获成就感的同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共同目标,就是希望能恢复孩子们的各项机能,让他们早日像正常孩子一样读书、生活。

  邯郸学院儿童教育康复中心的“线上课堂”,于2月1日正式开播。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康复教师也是个挑战。

  周郡是该中心的一名康复教师,虽然有10年教学经验,但刚接到上网课的通知时,她还是有些担忧。“线上教学,家长是关键,我担心家长是否能配合好!”为了督促家长认真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她上课前经常要跟家长沟通。“机会难得,不要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我们一起努力,为了孩子的明天!”在周郡的激励下,很多家长都克服困难,全程陪孩子学习、示范和练习。

  目前,周郡老师负责6个听障患儿的线上教学任务。工作日,她每天都要给孩子们一对一上40分钟的单训课。课下,周郡给每个孩子布置了练习内容。第二天上课前,她会通过绘制“进步曲线图”,调查家长配合情况。

  康复课需要用到很多教学工具。周郡给自己孩子买的布娃娃、飞机、火车等玩具全派上了用场。还有些教学工具,因为疫情影响,需要老师自己制作。在讲授《认识厨房》这一课时,周郡点燃小蜡烛,让孩子认识火。火很危险,为了让患儿懂得这一点,周郡在火苗上一伸出手,就马上收回,面部同时做出夸张的痛苦表情。

  周郡说:“教好这些患儿,我们需要用心、用情,但光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就像‘妈妈’这个音,先要学会发‘嗯’的音。我根据声乐学小技巧,让孩子叼着饼干,用舌尖去够,努力发音。不断练习,孩子就能学会喊‘妈妈’。”为了提高专业知识,她已经记不清查阅了多少专业书,观看了多少教学视频,但患儿的每一点进步,她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康复一名患儿,挽救一个家。”市残联康复部主任侯欣说,疫情期间,人人宅在家里躲避疫情。但是,对于需要持续进行康复训练的残障患儿而言,这场疫情无疑成了他们康复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让残疾患儿疫情期间不断课,市残联在全市推行残疾患儿线上康复训练模式,由康复服务机构向受助患儿及家庭提供专业的线上康复训练服务。

  “像邯郸学院儿童教育康复中心这样的机构,在我市还有很多。”侯欣说,这些康复服务机构通过上门服务或远程视频,让全市上万名残疾人受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市残联还组织残疾患儿参加“防疫小宣传员”的活动。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做好小防护赢得大战役”……一个个音障、智障、自闭症患儿,用一句句充满力量的话语,在线上向一线医务工作者致敬。

  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看了我市残疾患儿这段视频后,在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群里,给我市的这些特别的“防疫小宣传员”点赞。

  正在种植园里干活的残疾员工

  “让他们老有所依”

  6月19日上午,晴转多云,夏日里难得的凉爽天。在冀南新区的一个种植园内,一群身穿小马甲的成年人,蹲在地头,认真拔除苹果树下的杂草。他们拔得格外仔细,生怕漏掉任何一株草。这时,头顶几只嬉戏低飞的喜鹊,也丝毫不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拔掉杂草就行了,然后往前挪一步,不要老停留在一个地方。”身穿白大褂的管理人员指导着“小马甲”的工作。这些“小马甲”并非志愿者,而是冀南新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托养中心)的残疾员工。

  早在2017年,这所托养中心就建立了种植园,可为残疾人提供农业科技培训,蔬菜、中药材种植以及果品采摘加工等就业项目。

  身高体壮的小侯,是“小马甲”中的一员。3年前,他因高考失利遭受打击,得了精神分裂症,经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被家人送到了托养中心。在这里,他先后从事过门卫、保洁和种植等工作。如今,他不但掌握了多种农业技能,还能帮助管理员算账,是托养中心出名的“神算子”。

  “在托养期间,我们会把病情稳定并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安排到种植园就业,每月领取400余元工资。”托养中心院长王晓伟说,“加上市残联每月900元的补贴,残疾人家庭承担一部分,中心减免一部分,使残疾人家庭不但托养得起,还能实现就业。近三年来,托养中心已为360余名贫困残疾人减免托养费66.96万元,帮助36人回归社会,安排40人实现就业。”

  王晓伟个子不高,但人长得很敦实,一聊起残疾人事业,他的话匣子就关不住,“我有20多年的从医经历,目睹了太多因残致穷的事,心里总琢磨着为残疾人做点什么。十多年前,当参观了苏杭地区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后,我心潮澎湃,梦想有一天,在家乡邯郸也建一所医疗托养结合、康复就业一体化的机构,让残疾人也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机缘巧合,王晓伟的这一想法,正好和当年的市残联、冀南新区管委会领导想到了一块。邯郸作为一个较大城市,光持证残疾人就达20余万人,其中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7万余人。这些残疾人及其家庭普遍经济困难,很多家庭因残返贫。市残联、冀南新区管委会领导考虑在主城区南部,建立一所集医疗、康复和脱贫就业为一体的托养中心。王晓伟主动联系了市残联和冀南新区管委会,表达了自己办托养中心的想法。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在市残联和冀南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王晓伟的梦想成真,一所集医疗、康复、就业于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于2009年成立。经过10多年发展,该托养中心现已成为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定点机构,先后托养残疾人48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人,低保户52人,五保户9人。

  “你看这片农田,庄稼长得多壮实!你再尝尝这些桃子,多甜!这都是我们残疾人的劳动成果。”王晓伟说,“残疾人可不笨,干活还特认真。再加上省、市农业专家骨干上门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育苗、采摘到销售多个方面全方位培训,确保我们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残疾员工一年四季都能有活干,有收入。”

  看着托养中心东边的一块空地,王晓伟若有所思地说,“目前,托养中心只能收治55岁以下女性和60岁以下的男性患者。超过了这个年龄段怎么办?这是个新课题。我想好了,要把这片空地打造成为一个养老院,把超龄的残疾人收进来,让他们老有所依。”

  依托冀南新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今年以来,市残联在全市推广“医疗托养结合,康复就业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模式,根据残疾人残疾类别,在我市各县(市)区精选机构,按照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分类实施托养,精细管理。目前,全市已经完成1232名残疾人的全年托养任务。

关键词:邯郸,残疾人责任编辑:韩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