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今日聚焦

走进东方文明发祥地--磁山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霍文龙
2019-07-11 09:47:08
分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山文化遗址”。

  长城网邯郸讯(记者霍文龙 韩毅 武萌)说起河北武安悠久的历史,不得不提的就是令武安人引以为豪的磁山文化。之璀璨夺目、源远流长充分展示了武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磁山,回味历史,感受文化力量。

  磁山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是世界黍、粟的发源地、农耕文明起源地,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邯郸十大历史文化脉系之首,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山文化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100亩,新馆由市政府投资1.5亿元兴建,是研究、展示磁山文化的专题展馆,包括主体建筑、保护棚、文化广场、磁山文化公园,是国家级粟文化科普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1972年冬,磁山村群众在村东台地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了八千多年之久的“原始村落”,从而揭开了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探索的序幕,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文物考古学术界命名为“磁山文化”,也是河北唯一以自己地名命名的文化类型。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馆内一角。

  磁山遗址自发现以来,文物部门曾多次进行考古调查,1976~1998年间,先后连续和断续进行过11个年度的三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窖穴等遗迹800余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现已基本确定,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经碳14年代测定,其上限较当时已知最早的仰韶文化早1000多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挖掘现场。资料图

  磁山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已进入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已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拥有了必需的生活用具,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生产以从事农耕为主,兼及采集、渔猎、家畜家禽饲养和手工生产活动;率先培育出了黍、粟等粮食作物,发明了地下储粮技术;饲养了猪、狗等家畜,并最早驯化了家鸡;继承发展了石器和骨器加工、陶器烧制及编织纺织技术;出现了古朴的原始艺术,并萌发了以崇拜与祭祀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开启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明之光。

  挖掘现场。资料图

  磁山遗址中所发现的各类灰坑、窑穴、房基等遗迹和质地各异、品种繁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说明磁山先民已在南洺河北岸这片宝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不仅拥有赖以栖居生息的居址,还拥有日常必需的门类齐全的生活家当,过着较为稳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

  发掘过程中,在遗址灰坑中发现“工具组合物”。这些“组合物”多由石磨盘、石棒、石铲、石斧、陶盂、支架、陶壶、三足钵等组成,而且大都按生产工具(石铲、石斧等)、脱粒工具(石磨盘、石棒等)、炊具(陶盂、支架等)分组分类放置,摆放的次序明显。这在国内其他新石器遗址中罕见。

  磁山遗址出土黍、粟标本。

  粟的最早发源地

  在以往的世界农业史上,粟一直被公认是从埃及、印度传播而来的。然而,随着磁山遗址的发现,这一“结论”被改写。

  磁山先民已积累了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的农耕生产知识和经验。遗址中多达70%以上的农耕和脱粒工具,数量众多的窖穴和灰化粮食堆积,说明当时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在磁山遗址,考古工作者在第一次发掘时发现长方形窖穴360个,内有粮食储存的88个。现场发掘者所述:“出土时略显潮湿、颜色显绿,但接触到空气一会儿风干就变成了灰白色粉末,粉灰之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壳,保留着作物的完整颗粒,外形饱满与现代粟粒基本无别,只是当时保存这些颗粒十分困难。”

  后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运用“灰象分析法”对窖穴样品进行了鉴定,认定是粟的痕迹,这一重大发现正如有关专家所述:“磁山遗址出土的古粟,不仅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粟,而且也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粟”。

  家鸡的遗骸。

  家鸡的最早饲养地

  在磁山遗址中,除了发现大量的石器、陶器、骨蚌器及窖穴灰坑堆积的“粟灰”外,考古专家们还发掘出较多动物骨骸,据专家从十几件完整的跗蹠骨以及锁骨、股骨等标本数据分析研究,属于由野生原鸡经人工驯化饲养出来的家鸡。但是磁山先民并没有想到,随手抛弃的一根啃完的鸡骨,现在竟然奇迹般地成了重大考古发现,占据了世界家鸡驯养史上最早的记录。

  碳化的核桃壳。

  核桃的最早栽培地

  磁山文化时期,虽然农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采集活动仍是人们赖以生存、维持生计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考古工作者在几乎所有窖穴灰坑或地层中发现有已经碳化的核桃壳,而且数量还相当可观,还有尚未食用的榛子、小叶朴树籽堆积,提供了磁山先民从事采集及其它野生植物根茎、果实活动的实证。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核桃的产地问题,过去一般认为核桃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内地的,故又名“胡桃”。磁山遗址碳化核桃的发现,是我们对核桃的产地及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三足钵、石磨盘、石磨棒、石器组图。

  陶器的最早制作地

  陶器烧造是新石器时代标志性的生产活动之一,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器形不规整,器壁不均匀的原始性仍是最大特点。磁山遗址出土大量生活陶器,如陶盂、支脚、侈口罐、小口壶、三足钵、碗、杯、皿等,部分器物外部进行修饰,在器物表面上拍打、压印、刺剔、刻画或贴塑出纹饰。陶盂、鸟头形支脚可以称得上是鼎和现代炊具的“祖形”,陶片上的编织纹、席纹、绳纹等纹饰透露出掌握了编纺织技术,同时也反映了磁山先民原始审美意识。

  当时,原始手工业并非独立的生产行业,而是为满足氏族内部需求所必须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有石器和骨器加工、陶器制烧及编织纺织等。遗址中数量众多的实物遗存显示,当时的石、骨加工技术日渐成熟,制陶业发展迅猛,编纺织业充满生机,器物品种已基本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需求,充分体现了磁山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磁山陶鼎(陶盂、鸟头形支脚)。

  磁山文化时期,人们追求艺术、向往美好的意识已经产生,以万物有灵及崇拜与祭祀为特征的原始信仰也已初步形成。遗址中,不仅出土的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佩戴饰品等,均包含着人们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而且,所发现的鸟头形支脚、“卵石面”和“组合物”等崇拜或祭祀遗存,也反映了磁山先民的原始信仰和精神寄托。

  原始生活情景模拟雕塑。

  原始群居生活模拟雕塑。

  磁山文化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各级文物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热情关注,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慕名前来遗址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络绎不绝,追根溯源、百家争鸣的研讨活动盛况空前,文物陈列、集中展示的宣传活动推陈出新,打造文化品牌、促进经济发展的文化节庆活动高潮迭起,不仅为学术研究、陈列宣传、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谱写出了新的篇章,也使古老的磁山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勤劳智慧、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磁山先民向我们诠释了磁山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我们铭记、传承。

关键词:文化,磁山,历史责任编辑:霍文龙